李淑磊: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03

這段時間裡,有兩起文化相關事件引起關注,其中一是某地方臺台長援引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表達自己對跨省督導的理解,並直言“我們從來不看別人的笑話, 我們從不在灰色地帶播出任何東西,我們只有**正能量。 一瞬間,這位不看別人笑話的導演成了全網的笑話,網友們調侃“沒學歷很可怕”“孔子聽了大概要生氣了”; 二是,為了吸引遊客,全國各地的文化和旅遊局都努力“脫穎而出”,結果搞了一堆與當地文化遺產無關的低俗宣傳來取悅觀眾。 乙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文明國家,文旅局這裡怎麼可能只有一堆有肉有麻的趣味“快餐”呢?

毋庸置疑,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復興乃至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也體現了當權者的遠見卓識。 然而,文化建設是乙個系統工程,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此,我想分享200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樹磊在接受《21世紀》採訪時關於文化建設的一篇文章。 李書磊說,乙個人的人生要有意義,有教養; 乙個國家或乙個政權要想長久傳承下去,也必須有一種文化。 文化賦予個人和社會生活更豐富的內容和更高的境界,也賦予國家和民族更高的意識、更高的文明標準、更強的思想和情感認同,使他們立於不敗之地。 ** 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從歷史上看,沒有文化、破壞文化的政權也是幾代人就死的小法庭。 本次採訪的題目是“國際競賽中的文化建構”。

1.文化有什麼用?《21世紀》:作為文化學者和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您如何評價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的文化部分? 李淑磊:我認為它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 用“大發展大富強”、“新高漲”等醒目、不同尋常的詞語號召文化建設,表達了黨發展文化的迫切願望。 這包括對文化發展滯後的清醒認識,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有強烈的認識,對人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權利有深刻的關注。 以如此大的決心進行文化建設,也顯示了黨的執政理念的健全和成熟。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僅要對經濟、政治、社會負責,而且要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負責。 我們有責任保護文化並延續斯文。 《21世紀》:現在社會都在談論文化,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李淑磊: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滿足; 與當前的問題相反,文化是一種著眼於長遠和未來的願景和情感。 乙個人的生活必須有意義和有教養; 乙個國家或乙個政權要想長久傳承下去,也必須有一種文化。 文化賦予個人和社會生活更豐富的內容和更高的境界,也賦予國家和民族更高的意識、更高的文明標準、更強的思想和情感認同,使他們立於不敗之地。 ** 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從歷史上看,沒有文化、破壞文化的政權也是幾代人就死的小法庭。 沒有文化,人們的行為就會被貶低、惡性化、破壞性很強,社會就難以維持。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也是人類的本質屬性,也是人類的目的。 因此,盧卡奇說,人類不僅必須在經濟上解放,而且最終必須從經濟中解放出來。 “經濟解放”就是擺脫貧困,走向大富強,“經濟解放”就是在物質持續富裕的基礎上,擺脫物對人的支配,達到很高的文化境界。 21世紀:這很鼓舞人心,但我仍然認為它有點抽象,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 李淑磊: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體系,更是一種社會功能體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功能大致可分為兩個層次。 首先是為人們提供極致的關懷和心靈家園,同時安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特別是在痛苦和困境中,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支援和精神上的滿足。 這可以稱為“安心”。 二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價值標準和道德規範,使人們趨向於迴避榮辱、善惡,使社會氛圍和評價對人產生刺激、塑造、約束。 這可以稱為“站立”。 如果乙個社會的文化貧乏而軟弱,文化的正常功能就會癱瘓,不僅人們的心靈會空虛,生活會失去意義感,社會也會變得無序無序。 21世紀:我傳達乙個有點懷疑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把過上好日子作為最高目標,各國都通過發展經濟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來保持穩定。 李淑磊:正是從現代社會的狀況中,我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一是生活變好了,人們擺脫了貧窮時代對物質的過度貪婪,有了享受文化的餘渝感情和精力,文化消費的慾望只會旺盛,不會萎縮。 其次,現代社會的狀況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緊張,需要文化來撫慰他們。 在農業社會中,人是自然的,與自然相處自然會讓人精神放鬆,使人精神健康,但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人工的城市環境中,對文化的依賴性更強,很多精神上的困難只能通過文化生活來緩解。 現代生活和城市生活中激烈的競爭、劇烈的變化、工作強度的增加會給人們帶來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種文化的發展也是一種特殊的人道主義。 第三,僅靠經濟發展和物質滿足不足以維持社會穩定。 有別於傳統農業社會中人們的有限需求,現代工商業社會喚起和依賴著人們的無限慾望。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社會的文化紐帶和文化凝聚力,沒有大眾的文化認同為一流,沒有一貫的道教來淨化人們的心靈,就很難穩定。 此外,現代經濟的高風險性會帶來一些突如其來的危機,如果沒有公眾對主流價值觀的信仰,沒有社會和國家的情感和道德認同,很難想象其後果。 現代社會就沒有文化制度嗎?

二是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21世紀》:您對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文化話語最深刻的體會是什麼? 李淑磊:報告的文化話語是“人見天”。 報告提出,“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要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發揮黨和人民事業智囊團的作用, 向世界推廣我國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傑出成就和優秀人才“,並”培養和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並有具體的制度設計:“建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突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這抓住了文化成長的規律。 文化繁榮的基礎是大量人物的出現,是一支非常龐大的文化隊伍,是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人,特別是大文化人的出現。 “物”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 這可以算是一種“以人為本”。 21世紀:你為什麼這麼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 李淑磊:文化的創造和傳播自有梯隊結構,馬克思、孔子、李白、魯迅等偉大的文化英雄才是文化的真正支撐。 還有許多不同年齡和國籍的文化巨人。 人民的智慧、時代的活力、傳統的精髓會突然被賦予一些個體,並在融合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的輝煌創作。 這是文化史上的常態。 偉大的文化人和文化大師創造了文化的典範,將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成為時代的文化符號和偶像,成為後人常讀的經典。 有了這樣的人物,我們可以說文化繁榮,而不是寫了多少本書,演了多少戲劇。 21世紀:這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李淑磊:就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傳統而言,就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豐富文化資源而言,就我們蓬勃開放的社會氛圍而言,我認為並不過分。 當然,我們不能說要生產多少人,就像1958年計畫生產多少人一樣。 當然,文化大師的出現有其不可預知的創造,也有一定的可以遇到和不可避免的神秘感,但我們始終知道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條件更有利於文化人的成長,至少我們可以努力創造這樣的環境和條件。 最起碼,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和培養有文化人才的人才。 當時,梅一琪先生說“大學不是一棟樓,更是一座高手”,他不明白高手不是建樓那麼簡單,但他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招攬一大批人才讓他們共同成長,如何獎勵和學習讓他們脫穎而出。 由於文化天才的珍貴和稀有,也由於文化創意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我們應特別珍惜和關愛文化人,保持定期的溝通和支援。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珍惜“讀書的種子”。 《21世紀》:您認為如何創造乙個有利於文化人成長的環境? 李淑磊:首先,文化和學術機構必須克服行政和官僚主義的習慣。 比如,大學不應該有官場或官僚的氛圍,而應該有更多的學院氛圍,應該把學術價值作為價值,把教授的需求作為需要。 當然,學者和知識分子也是世俗的專業人士,但他們的職業和身份在古代的聖僧傳統中具有一定的神聖性,應該得到足夠的尊重。 當時,清華大學的學生列舉了針對羅家倫校長的幾項重大罪行,其中第一項是“把教授當員工”。 在“人事關係”方面,教授當然是校長的雇員,但校長不能簡單地把教授當成雇員,這是學院的邏輯。 據吉林大學一位老校友介紹,時任吉林大學校長的匡亞明看到一位教授在教務處門前等候教務處處長,於是取下教務處的牌子,讓主任寫字核對。 當然,教授也應該培養修養和品德,但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乙個是讓教授們充分發揮,自由發揮。 同時,今天的大學也要擺脫太多的企業,不要量化一切,不要把管理網路編織得太緊,要讓教授們有一顆冷靜的心。 《21世紀》:中共十七大報告說,要鼓勵學者發揮智庫作用,您認為這有什麼意義? 李淑磊:足夠重要。 且不說學者的參與有利於科學決策,有利於擺脫決策中的部門利益,就此事對學者的好處而言,也是非常明顯的。 參與決策諮詢有助於學者獲取問題,增強問題意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是思想學術創新的最大動力。 參與決策諮詢,也會給學者更多的機會進入實地,了解社會實際情況,了解第一機構的實際運作情況,獲得第一手資料,讓學術有堅實的基礎。 這都是有利於學者發展的。 同時,與學者的合作也會增進雙方之間的了解、互信和感情,有利於和平的社會氛圍。 許多偏執的觀點是由無知引起的,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往往會理解和理解。 總之,發展與變革中的中國是乙個廣闊的學術領域,相信各個學科的中國學校都會從中湧現出來。

優質作者名單 第三,國家的“軟實力”。《21世紀》:“軟實力”的概念究竟意味著什麼? 李淑磊:“軟實力”本來是乙個國際政治概念,起源於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1990年代初對美國國際實力的論述,其含義是乙個國家的非經濟和非軍事實力如何在國際競爭中發揮作用。 文化被定義為最重要的“軟實力”之一。 事實上,類似的想法甚至更早出現,至少早在冷戰期間的“心理戰”中就出現了。 這是從功能和功能的角度對文化的理解。 當然,我們對文化意義的理解要廣泛得多,文化的意義遠不止於實際,它首先是我們內心和情感的表達,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建設文化首先是因為對文化的熱愛和尊重; 但既然外國強國直言不諱地表示要用文化作為對付別國的武器,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做出回應,努力提高國家的“軟實力”。 21世紀:運用“軟實力”有哪些特點? 李淑磊:我們仍然需要認識到文化的二元性。 文化有和平純潔的一面,也有不純潔好鬥的一面。 說文化是和平純潔的,就是說萬國的優秀文化是人類思想情感的結晶,都是我們欣賞和珍惜的。 說文化有不純潔和好鬥的一面,就是說文化一直被用作國際鬥爭的工具,從最早的殖民主義者用英語和宗教統治殖民地人民,到現在美國利用其電影、電視和科普來傳播其意識形態並擴大其國家利益。 此外,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更是火上澆油,讓文化火藥味濃郁。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生存和發展,還必須增強自身的文化實力和軟實力。 《21世紀》:您如何判斷當前的文化力量平衡? 李淑磊:沒有樂觀的餘地。 外國文化傾倒在我們身上是很嚴重的,美國大片、電視劇集、**電影無處不在。 就連南韓影視都在向我們傾倒,這在二十年前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多不是優秀的藝術作品,而是按照型別片模式和程式化手段生產的文化工業產品。 無奈,正是這種東西贏得了觀眾。 1999年我遇見約瑟夫·奈的時候,我告訴他,中國知識分子不喜歡荷里活大片,他說不光你們中國知識分子,法國和義大利的知識分子也不喜歡荷里活,但知識分子喜不喜歡都無所謂,關鍵是中國人和歐洲人喜歡。 不幸的是,他說的是真的。 這些都是非常複雜和棘手的文化現象,它們的理性與非理性並存,要從文化上處理它們並不容易。 在學術上,大部分的理論和概念都來自西方,這些外國理論有利於開闊我們的視野,激發我們的思維,但是我們自己在中國缺乏學術概念和思想也是乙個重大缺陷,不利於外國對我們的了解,也不利於我們對中國事務的學術準確和深刻理解。 21世紀:處理文化的方法是什麼? 李淑磊:別無他法,只能迅速而有力地推進文化建設,增強自身的文化實力。 外國文化之所以可以被拋棄,是因為我們有文化真空,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文化繁榮和豐富。 面對極其嚴峻的外國文化挑戰,恐怕要為我國的文化建設嘗試一些新思路,不能再拘泥於很多慣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來刺激我們自己的文化生產。 在文化方面,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觀念層面的鬥爭,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文化實力的競爭。 一方面,要有開放的胸懷和廣闊的視野,接受優秀的外來文化,任何有意義的文化創造,都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中實現; 另一方面,要有文化自強的心,掀起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同時,文化發展是乙個漫長的、有時是一點一滴的積累過程,我們仍然需要有足夠的耐力和耐心。

相關問題答案

    以文化建設推動社群建設

    社群是城市的基本單位,加強社群建設是實現城市文明從點到地建設的重要保障。文化建設是社群建設的基石,文化是社群建設的基石,文化建設要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進行。一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加大對社群活動場所建設的投入。例如,社群圖書館 活動室 體育館等,在社群建設中應優先考慮,同時應加大資金投入以完成...

    新時代,更需要文化建設

    如今,在新時代,網路資訊化,城市化知識分子這群只有高學歷 高技能,不算數,他們的認知情緒基本掌握,容易被共情,或者套路,讀了幾十年的書,現在被手機拉扯,沉溺於總之,平淡快速的直覺和低層次的感官享受,生活被拉起或癱瘓。首先,現代奶嘴文化。如今,網路資訊提高了人們的認知,人們似乎對一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

    華為“1 2 3 4”特色品質文化建設

    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就像空氣一樣,無時無刻不在存在於我們身邊。華為質量文化的 中心 兩方法 三層次 四鍵 的個要素,一直銘記在公司每一位員工的心中,塑造了以品質和創新為核心的華為產品靈魂。A中心被美國 時代 雜誌譽為 世紀最偉大的管理思想家 的菲利普 克羅斯比曾說過,大多數人犯錯是因為缺乏注意力,...

    龍聯科技是數字文化建設專家

    國家文化大資料識別基地建設試點機構。國家數字著作權登記與連鎖機構。國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全國文化創新聯盟成員。國家文化大資料系統 標準參與單位。廣東省博物館協會會員單位。廣州龍聯科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文化數位化的科技企業,基於 龍聯文化大資料綜合管理系統 開發了一系列子系統,包括博物館數位...

    以主題教育推動鄉村文化建設

    這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項重大舉措,是自我革命的實踐舉措,對於全面加強街道 鎮機關的政治能力 業務能力和作風建設,對於統一和淨化全黨思想,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絡,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自信。年月日,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與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對中華文化傳承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