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erry
2024年新年伊始,2月16日,OpenAI發布了全新的**生成式AI模型SORA,可以通過文字快速製作乙個60秒的**,其中可以呈現多個角色、具體動作和複雜場景。
SORA的出現震動了全球科技圈,OpenAI給網際網絡廠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於是,在科技與房地產之間,網際網絡巨頭們做出了集體選擇。
科技還是房地產? 各大網際網絡廠商的選擇
SORA的出現並非偶然。
考慮到AI系統的開發成本極高,其龐大的算力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短期內盈利絕不現實,因此OpenAI成立為一家非營利性研究公司。 早在 2015 年,OpenAI 成立之初,就由 Elon Musk、Sam Altman、Greg Brockman、Wojciech Zaremba、Ilya Sutskevel 和 John Schulman 共同發起,OpenAI 就是開發安全開放的 AI 工具,以賦予人們權力(而不是消滅人類)。
直到 2019 年,OpenAI 陷入金融危機,OpenAI 才宣布將重組為“營利性公司”OpenAI LP,以吸引更多投資。 也就是說,“上限利潤”組織,即“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混合體”。
與此同時,OpenAI迎來了來自Microsoft的大筆投資:
2019 年,Microsoft向 OpenAI 投資 10 億美元,為 OpenAI 提供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伺服器,以支援大型模型的開發。
2021 年,Microsoft 向 openAI 額外投資了 20 億美元;
直到 2023 年 12 月,OpenAI 憑藉其聊天機械人 ChatGPT 一炮而紅,Microsoft 趁勢在 2024 年 1 月增加了 100 億美元的投資。
對技術的巨大投資為Microsoft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
Microsoft 2023年10月底發布的財報顯示,Microsoft“智慧型雲”業務(包括Azure、GitHub、伺服器產品、企業和雲服務)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9%,雲業務旗艦產品Azure營收增速同比回公升至29%的高位,結束了連續七個季度的放緩趨勢。
事實上,不僅是Microsoft,就連老牌科技公司蘋果也一直在大力投資技術
2月初,蘋果的虛擬實境裝置Vision Pro正式發布,雖然第一代並不完美,但其可用性和可控性已經是虛擬實境產品中最好的,許多消費者看到了虛擬實境裝置在下乙個時代成為移動裝置的潛力。
與網際網絡巨頭的選擇相比,兩者的偏好一目了然:
技術投入漫長且難以實現盈利,從本質上講,技術研發是乙個“生死攸關”的過程,不僅需要大量資金,還需要投入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從三星早年的晶元研發中可以看出,往往數年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這曾一度導致三星陷入危機,在熬過這一階段後,三星晶元的地位穩固,三星靠護城河發展至今。
不過,房地產風險相對較小,更容易進行一次性投資,然後實現多年租金收入,雖然利潤率比較低,但風險足夠低。
於是,在科技和房地產之間,最具創新精神的網際網絡巨頭集體選擇了房地產。
當然,作為企業來說,這樣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無非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風險,但是,這也意味著他們已經告別了以往的創新精神。
如果你回顧一下網際網絡巨頭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雖然時代在變,但網際網絡巨頭們買地的意願似乎從未消散。
早在門戶時代,買地就是大廠發展的“標準”,2006年,移動時代還在前方,搜狐,當時網際網絡“三劍客”之一,花了277億美元買下五道口搜狐大廈,2010年至少20億元買下中關村搜狐大廈,按照現在的房價來看,這棟樓的價值早已比搜狐的市值高出數倍,不得不說,張朝陽投資地產還是有眼光的。
從此,網際網絡的發展和房地產行業似乎交融在一起,在購地者中,網際網絡廠商一直是常客。
2024年初,一則新聞火爆。 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官網公告,騰訊科技(北京)**獲得海淀區學園路北端A、B、C、J地塊B4綜合商業金融服務業用地和B23研發設計用地,成交金額642億元。 對此,騰訊表示,此次交易將主要用於滿足公司對辦公用地的需求,為公司員工提供穩定、集中的辦公空間,此前,騰訊還中標了海淀區西北望東路10號地塊,用於建設騰訊北京總部大樓,該地塊已於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 總投資18億元。
事實上,隨著房地產政策的不斷變化,房地產公司和網際網絡“大工廠”對徵地的態度完全不同。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受一系列政策影響,房地產企業投資強度開始大幅下降,在百強房企中,全年徵地總量同比下降21%5%。從資料來看,在前100家房地產企業中,大部分是中小型房地產企業,佔比107%,而2022年,雖然民營房企業績不理想,但前10名中仍有一家,但2023年,沒有一家會躋身其中。
2024年1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新產值躋身前十
與房地產公司的謹慎不同,網際網絡“大工廠”正在積極收購土地。 比如這次收購這塊地的騰訊,自2006年首次“跨行”以來,已經在房地產領域投入了至少數百億元。 除了騰訊,近1年,華為、JD.com、阿里巴巴等多家網際網絡“大廠”都拿地了,相比傳統地產公司,買地速度明顯更快。 就 JD.com 而言,2023 年 2 月,JD.com 將從 31 開始2021年6月18日,JD.com 與卓越共同在上海首批集中供地中以近百億元的價格拿下上海普陀237廣場地塊。 此外,在土地收購陣營中,還有位元組跳動的身影,從其90億元收購大鐘廟中坤廣場,到2042億元拿下上海楊浦區東外灘平涼街1街區南街區,近年來共花費約228億元,中標6個專案,總建築面積近百萬平方公尺,基本都是“總部級”。 2020年6月,位元組跳動全資子公司深圳今日頭條科技榮獲10項大獎82億元拍賣深圳粵海街一處商業用地。
網際網絡巨頭為何會成為“地主”?
從表面上看,所有的“大工廠”都有“合理”的購地理由。
“大工廠”走上數字經濟發展快車道後,員工人數也猛增,“無固定住所”的狀態不僅與身份不符,也給員工帶來諸多不便。 因此,員工的“安置”是原因之一。 以位元組跳動為例,截至目前,其員工人數已達到16萬左右,很難想象16萬人在沒有穩定辦公空間的情況下來回奔波會是什麼樣子。同樣,還有小公尺,在小公尺總部封頂完成後,創始人雷軍曾激動地說:“北軒,經過9年多的奮鬥,終於買了房子。
還有一家巨頭表示,收購這塊土地是為了準備內部購房福利,但其內部員工卻表示:“我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個好訊息。
縱觀,“大廠”買房的深層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購買土地和建造建築物可以有利可圖”。
這是在2010年搜狐**大廈落成之時,張朝陽自信地向外界釋放了“大膽的話語”。 不過,搜狐有信心說出這句話。 房地產作為銀行和資本認可的優質資產,不僅能帶來利潤公升值,還能在關鍵時刻“生存”,比如聯想。
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後,聯想資金暴跌,當時受行業整體發展影響,其主營業務PC的發展也陷入困境,聯想當時壓力很大。 在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的半年時間裡,聯想先後拿下了旗下三棟樓和房地產公司融科智迪的全部股份,換取了約180億元的收入,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壓力。
當然,世上沒有絕對的,樂視是房地產投資失敗的“教訓”,無論是斥巨資在莫干山購買多塊土地計畫作為樂視生態汽車產業園,還是收購北京世茂工山,最後都因為樂視的“雷霆萬鈞”而流產,可以說是一去不復返了。
2.大而不強,房地產護城河相對穩定
有恆產者有恆心,沒有恆產者就沒有恒力“,土地是”恆產“的最好代表。
同時,依託著他們鉅額資金,形成了乙個矩陣,比如“阿里體系”、“騰訊體系”等,在市值達到頂峰的時候,也能和全球網際網絡巨頭“角力”,但大而不強也是事實。 很多巨頭只在中國做強,從國際上看,他們並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如果只是依靠不斷迭代發展,他們的天花板是肉眼可見的。 依靠土地投資為企業發展築起“護城河”,或許是最好的方式,要知道,大廠拿到的地塊一般都是核心地段,一方面可以作為未來資產增值的“彈藥庫”,另一方面,當週期下行時, 土地上的房地產可以帶來保值,同時,為了吸引大廠“落戶”,政策一般會給予傾斜和優惠待遇,這種投資不會流失。
房地產政策能帶來發展前景嗎?
從市場敏銳度、快速反應能力以及風險危機意識來看,網際網絡巨頭不容小覷。
近年來,房地產經濟模式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房地產存量的執行和價值釋放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新時代。 作為處於資訊接收前沿的網際網絡行業,敏捷製造商當然會主動出擊,盡早行動。
同時,房地產開發的後續趨勢值得期待:
一方面,當前庫存週期接近底部,但由於不同領域的庫存週期不一致,供需改善程度不同,導致恢復和轉型速度不均。 對於大型工廠來說,這個時候拿地無疑是“一天中的時間”。
另一方面,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的出台,以及行業的結構調整,可以看出國家改革房地產行業的決心,對於投資房地產有一系列利好政策。 對於人工智慧、數字經濟、新能源等朝陽產業,國家也開始大力扶持並逐步推動產業公升級迭代的實現。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房地產存量將與各行業有機結合,逐步實現“空間+內容+技術”的新模式。
此外,對於大型工廠來說,大量購買房地產也是一種資產管理手段,而商業地產則是乙個“以終為始”實現資產財務價值的過程。 通過資產管理,打通資本市場的融資和退出渠道,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優化投資。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未來網際網絡巨頭在房地產領域的布局有望進一步擴大,將成為該領域發展轉型的新興力量。 然而,當依靠“捷徑”可以讓財報看起來不錯、盈利時,哪家公司願意真正思考未來科技的發展前景和出路呢? 投資土地和房地產,雖然築起了“護城河”,但難免有些遺憾。
在美國,比如Meta和蘋果,在告別了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紛紛將利潤大規模投入到技術研發上,形成了技術壁壘,比如蘋果晶元一直在加大研發力度,Microsoft在人工智慧上的投入有目共睹,而房地產只是為了滿足辦公需求, 但很多網際網絡廠商在房地產上投入了大量資金,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研發和技術實力的下降。
告別流量時代,深陷流量焦慮的網際網絡巨頭們將何去何從? 你會成為下乙個“房地產大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