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到一條熱帖“兩句話讓我爸退出了家裡的小團體”,讓人深思。
原來,題主的父親幾乎每天都在家庭群裡。
有關於“女孩必須學習的八句話”的短文和關於“育兒能量”的短文。
雖然題主知道父親的初衷也是為了自己,但她實在是受不了父母的意見。
有一天,題主想出了乙個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方法。
由於父母經常在小文章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受試者也希望以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同一天,題主在**組中多位專家支援青少年不孕不育的文章。
結果,父親的反應完全出乎題主的意料。
題主的父親先是憤怒地指責:“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玩文字遊戲,大家都是大人。 ”
在閱讀了父親的資訊後,物件解釋說:“你分享你認為正確和好的,我也分享我所看到的和感覺到同意的,家庭團體不就是分享嗎? ”
沒想到,父親丟下了一句“以後想怎麼走,自己計畫”,退出了群聊。
發文後,太多網友感受到了題主父親的憤怒,但也刺痛了乙個殘酷的真相。
正如網友@影視劇資深觀眾所說:
說實話,普通家庭中有多少父母能幫助孩子制定清晰有用的人生規劃,又能提供多少有效的資訊和資源? ”
是的,無論父母經驗的價值如何; 就個別孩子而言,父母對他們的個人想法了解多少?
紀錄片《起跑線》記錄了北京乙個中產階級女孩的日常旅行。
7歲的唐曉燕是北京一所小學的二年級學生。 我父親有乙份穩定且高薪的工作,母親全職照顧他。
在她該笑到心的年紀,唐小燕卻難得有時間笑。
週六早上7點,她被媽媽從床上叫醒,匆匆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從上午9點到10點,這是一堂尤克里裡課。 在母親的注視下,唐小燕一邊彈曲子,一邊唱著外國歌曲。
從上午 11 點到中午 12 點,這是一堂聲樂課。 唐小燕只好把嘴巴張得最大,練習發聲。
午休時間,媽媽和唐小燕只能在麵館簡單吃幾口麵條,還要趕緊去下一堂課。
從下午1點到3點,這是一堂舞蹈課。 壓肩帶,下腰,踢......每乙個動作都不允許唐小燕懈怠。
接下來是西班牙語課。
唐曉燕雖然此時有些疲憊,但只能強迫自己融入課堂,與老師和同學互動。
直到下午5點,唐小燕忙碌的一天才結束。
當她回到家時,攝像師問她是否真的喜歡這些課程。 唐小燕看著鏡頭,疲憊地說:“有的不感興趣。 ”
當被問及為什麼不和父母溝通時,唐小燕低聲說:“我怕媽媽不開心。
很難想象從長遠來看,這種沉重的生活會如何影響小女孩。
只可惜,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
其實孩子不屬於父母,父母對孩子有義務教育,但是他們沒有權利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紀錄片《真實成長》中,出生於富裕家庭的文藝少女陳楚橋,從小就擁有了很大的探索空間。
她的父母一直對她非常尊重,除了原則問題外,她的父母也給了她很大的支援。
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因為覺得宇宙很酷,陳楚橋毅然選擇了科學。
只可惜天賦有限,陳楚橋在高手多的理科班裡,到處碰壁。
無論她多麼勤奮,她都跟不上別人做題的速度,更不用說正確的速度了。
後來,她開始思考自己擅長什麼,適合哪個方向。
經過一番探索,她加入了學校電影社,和同學們一起從編劇到策劃人,再到演員,並尋找投資人籌集資金,製作校園微電影。
受此寶貴經歷影響,高中畢業後,陳楚橋前往美國學習導演。
採訪中,她談到了當年父母對她的影響:
一旦他控制鬆懈,你會覺得自己長大了,不管你搞砸了什麼,你也許都能說服自己以大人的態度解決問題。 ”
當乙個孩子學會用理性的態度解決問題時,那麼生活可能不會太糟糕。
《妙語》裡有乙個辯論題目是:如果可以一鍵為孩子定製完美生活,要不要定製?
辯手陳明在節目中說了一段值得稱讚的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給他乙個花園、營養和空間。
你是自由開放的,你是蓬勃發展的,你是獨特的,你是孤獨的,我為你鼓掌
理性的父母不是上位的,不是綁架孩子,而是看孩子,尊重孩子,支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