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逛街,買了年貨,然後繞著老街走了一圈。 有許多攤位出售春聯、紅燈籠、幸運吉祥物,色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讓人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氣氛。 我不禁想起了我住在老街時過年的場景。
老街的新年風味從農曆開始。 首先,這條街上幾個有點文化、有墨跡的老人,在巷子邊擺了個小攤,寫春聯賣福字。
農曆二十三天過後,家家戶戶開始打掃房屋,購買年貨,蒸年糕,包粽子,然後準備除夕大餐。
過年時蒸年糕、包粽子是雍城的傳統習俗。 因為粽子做飯需要大爐子大鍋,這些爐子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附近哪個家家有大爐子,誰有大鍋,就放在一起公用,東家用西家,這戶人家用完了,那家人家扛著, 從街道到小巷的盡頭,然後從小巷的盡頭到街道。
鄰居們習慣一起做粽子,灶子放在街尾的空地上,幾個鍋排成一排,分別盛著糯公尺、綠豆、粽子葉、五花肉。 婦女們負責洗公尺、醃肉和包粽子; 男人擅長挑煤、砍柴等體力活(過去煤量不夠,經常用柴火煮粽子)。
老人和孩子圍坐在火堆旁,幫忙看火取暖。 但孩子們不能坐以待斃,他們更喜歡唱童謠,在街上走來走去。
粽子一般要煮8到10個小時,往往要到深夜或下半夜才出鍋。 此時,整個巷子裡瀰漫著濃煙和香味。 孩子們久久不肯睡覺,只好等到吃完“開鍋粽子”(第一鍋粽子),否則就餓不著了,睡不著覺。 這一幕,這香味,年復一年地在老街上上演,在老街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新年風景。
永城人的除夕大餐,少不了整隻雞、整鴨、整條魚、整豬肉,也是祭祖必備的物品。 除夕夜,有三種特色食物不能全部吃完,有些必須留到第二天吃。
一種是整條魚,整條魚,從除夕到新年離開,意思是“比每年都多”; 二是連頭帶尾的甘蔗,還要留“年”,南寧白話“贛”和“金”同音,老富人,盈餘的錢來賺取利息,也是賺錢的一種方式,“甘蔗”即“有金借”; 第三種是萵苣與葉和莖,萵苣與“財富”同音,新年的萵苣會掛在門口或放在祭壇上,寓意每年致富。
春晚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