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六,從小身體不好的洪治皇帝朱友章臨終前,將大臣劉健、李東陽、謝謙三人召到乾清宮東暖閣,說明善後情況,並委託他們協助太子朱厚釗, 第二天就死了。
作為壽城王,朱友柱在史書上有著極好的評價,被譽為賢淑君主,類似於漢朝的溫帝和宋仁宗,像是一代明君,甚至還有“洪志仲興”的統治,光看《實錄》,他的治理就有些名不副實。
洪志忠興名不副實。
據明朝記載,朱有璋的童年是極其悲慘的,萬貴妃在後宮一手遮天,他和母親只能過著躲在宮裡的生活,一直躲到六歲才認出明顯宗,可以說朱有璋的童年沒有過幾天正常的生活。
對此,我其實還是持懷疑態度的,首先,我六歲就認出了明憲宗,明憲宗為什麼會認為他是他的兒子呢?
其次,以萬妃在後宮的地位,連皇后都能被拉下馬,六年後,她難道不知道後宮裡有孩子嗎? 就算不知道,肯定有很多宮女和太監想要緊緊抓住萬貴妃,說不定會告訴萬貴妃。
當然,因為歷史早已被掩蓋,後人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但從這些記載中可以肯定的是,朱有竹的童年肯定是不快樂的,畢竟萬貴妃沒有兒子,對其他皇子肯定不會有好臉。
或許姬氏性格無可爭辯,在宮中結下了良好的關係,所以才會不斷有人幫助母子,有人幫忙,有人嫉妒,最後導致姬氏喪命。
注:明先宗一生有二十個孩子,其中十六個是活著的成年人,孩子數量僅次於明太祖朱元璋。但不管真實的歷史如何,朱友柱還是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被立為太子,直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繼位,開啟了自己的洪治時代。
明曉宗的肖像。
或許是因為童年的悲慘經歷,朱友柱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張皇后,成為封建時代唯一乙個沒有妃子的皇帝。
而且,朱友珠和張皇后感情深厚,像民間夫妻一樣,天天同住一起喝酒,同住一起飛,是難得的好丈夫。
對於兒子,朱友柱也很疼愛他,朱侯釗不想讀書,逃課幾天也沒關係,朱侯釗想偷偷溜出宮,他也幫忙打理,所以養成了朱侯釗的隨性卻又有點邋遢的作風。
從這些表現來看,朱有竹絕對是難得的好丈夫和皇帝的父親,但他並不是乙個好皇帝,這源於他從小就培養出來的性格。
童年不幸的生活環境,培養了他反覆搖擺的性格,遇到問題也沒什麼大見天意,很多政策甚至前後矛盾。
一輩子的夫妻。
比如他父親是再當太監,朱有柱在大臣的建議下對宦官進行各種打壓,但他自己卻偏袒太監李光,任由李廣不分青紅皂白地行事,等等,不止於此。
比如成化時期,黃莊的土地被嚴重兼併,他加以限制,卻縱容張皇后的弟弟吞併土地,而且不是一般的縱容,不僅賞賜了他們大量的土地,還允許姐夫的田地增加租金,就算有人反對, 他一一拒絕了他們,並保留了特別許可。
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首寧侯爵、張鶴陵侯爵、和建府侯爵、蘇寧侯爵等郡准許畝五分起步(其餘皇莊官地僅為三分)。而且靠著朱友章的縱容,張家的兄弟們無所畏懼,縱容管家百姓,甚至殺百姓收租,但朱友章卻不在乎,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史書上留下壓親輕僕的名聲?洪治十七年(1504年)4月,建昌侯張炎陵獲准獲得土地16705公頃。
當然,朱友柱確實壓制了黃莊的獻身之風,但一方面是抑制,另一方面又縱容皇帝的親戚兼併土地,更不用說前後矛盾了,還造成了明朝中期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張皇后其實是伏地魔。
比如他父親的宮裡有很多煉魔修士,在大臣的建議下被逐出宮,但晚年的朱友珠本人也痴迷於翟嬌,所謂的翟嬌,其實就是讓各種修士做事。
每當焦氏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銀,直接導致內庫的開支急劇增加時,朱友柱只好命令戶部將銀子納入內庫。
洪治八年(1495年)三月,運出太倉銀庫三十萬兩;由此可見,從洪治八年開始,朱友柱從太倉庫中拿走了不下四百萬兩銀子,這些錢都用來建造神像、賞賜廟宇等無意義的東西,而且為了冶煉,他經常命令人購買齋香、黃蠟等物品, 一次幾千斤。洪治九年(1496年)十月,運出太倉銀庫50萬兩;
洪治十三年(1500年),太倉銀庫130萬兩;
洪治十四年(1501年)二月,運出太倉銀庫45萬兩;
弘治十五年(1502年)10月,太倉銀庫195萬兩;
弘治十六年(1503年)4月,太倉銀庫195萬兩;
洪治十七年(1504年)七月,運出太倉銀庫十五萬兩。
角。 結果,無數的**被朱有嬌浪費了,更離譜的是,這些銀子在進入內庫時沒有得到妥善管理,甚至沒有印出來核對賬目,各種腐敗現象屢見不鮮。
鹽是每個朝代繳納的主要稅種,當然每個朝代的徵收方式也不同。
明初,朱元璋設定了中法兩國糧食運輸的典範,以鼓勵商人將糧食運到邊城,允許他們運輸糧食後到戶部領取相應的鹽引進,再到鹽田領取鹽出售。
由於鹽的巨額利潤,許多有權勢的人看到它有利可圖,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討價還價鹽,然後轉賣給商人,或者他們自己攜帶私人鹽進入鹽中,賺取巨額利潤。
明顯宗成化年間,鹽政徹底敗壞,明顯宗本人進一步助長了麻煩,鹽分給了太監、王爺、全興的家族。
所以,在朱友章上台之初,他也曾有過大力改革鹽業的念頭,比如禁止權貴登上報紙,禁止鹽場造假等等,但鹽政的腐敗不是一兩天,這些法令並沒有讓鹽業管理局的形勢好轉很多。
洪治四年(1491年),朱友柱命戶部書記葉琦改法,改糧銀開中,即現在只要商人將銀子交給戶戶,再從戶戶收鹽。
葉琪改了法。 此舉雖然增加了國庫收入,但更有利於第一結,銀子可以用來獲取鹽,不需要運輸糧食,這直接導致了邊境城鎮的空虛。
至於朱友柱本人,也像他父親一樣,助長了鹽政的進一步腐敗,讓鹽用於織布,當然,這是小事一樁,更離譜的是他親自把鹽賣了。
洪治十六年正月(1503年),朱友柱從正統到成化年共引進了16.93萬兩鹽,以每份五毛錢的價格賣給了商人朱達。 其實,其背後是壽寧侯張和嶺。
雖然戶部反對,但關心家人的朱有嬌卻根本不聽,從此開了乙個無底洞,後來青雲侯周壽也參與其中。
鹽誘導。 正德元年(1506年),剛剛登基的朱厚釗在大臣的勸說下,撤掉了他們的鹽語錄,此前已經賣出了驚人的116萬份引文。
文之說完,再說說武功,朱有璋的武功呢? 其實,只有乙個字:爛。
此前,由於葉奇改法,邊城漸漸變得空無一人,整個洪治時期,從東到西,整個邊防被攻破,明軍無力抵抗,哪怕是吹捧賀蘭山的勝利,結果也只是斬首四十二次。
明朝的邊防日益衰落。
賀蘭山的勝利怎麼樣? 看看《孝道記》的記錄。
洪治十四年(1501年)7月,朱友柱命十萬大軍出征河套韃靼省,卻被敵人發現,整個戰役被斬首**,乙個月後,韃靼省直接掠奪:
當俘虜們紛紛湧入內地掠奪時,損失的人口和牲畜所向披靡,命運早就要失控了,各鎮扶持不了俘虜的士兵,相繼斬首十二層,以此為聞,說話者慚愧。**大勝? 可以說,在整個洪治時期,明朝對韃靼人的勝利很少,只有幾場大勝。
而且,朱友柱對邊城的將領們也大不經意,甚至說基本上沒有辦法,既然抵擋不住他們,他既不改變防策,也不對付這些邊防將領,頂多被罰款或者降職,他只是走過乙個手續, 甚至命令他們以犯罪等方式殺敵,邊防越來越稟人。
朱有嬌十幾年的邊疆疏漏,導致韃靼人越來愈囂張,而洪治末年,小韃靼皇子居然有四十萬大軍,直接給明朝送來了“驚喜”。
洪治十八年(1505年)5月,朱友柱剛剛病逝,韃靼部對明朝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可以說,朱友柱生前留給兒子的,是土木堡以來最強大的外敵,也是最荒廢的邊疆。
更令人振奮的是,朱友柱還給兒子靖祥、南陽、漢中、雲陽、習安、商洛等州縣留下了一百萬流離失所者,數百萬流離失所者到處亂跑,說不定有一天會造反。
這些都是朱厚釗剛登基之後的爛攤子。
朱厚釗心裡苦澀。
但即便如此,朱友柱還是被冠上了“洪志中興”的帽子,但從這些表現來看,根本就沒有中興的蹤跡,或者說所謂的中興,其實就是文臣勢力的中興。
弱小的朱友柱聽了文辰的話,文辰說的話完全符合傳統儒家皇帝的形象,給了他乙個假名聲。
朱友章之後,明朝文官的地位越來越高,為以後的黨爭奠定了基礎。
如果不是皇帝,評價可能不錯,但他當了皇帝,實行了妻子,偏袒了張皇后,間接導致了他的子嗣斷絕,而張皇后在嘉靖上台後,日子過得很慘,弟弟也被殺了。
張皇后和朱厚釗的關係並不好。
更何況在他死前,他給兒子留下了乙個國庫空虛的大明,乙個邊防鬆懈的大明,乙個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大明,乙個窮人的大明,這樣的情況,真的與世界的繁榮無關。
所以,朱有章這個皇帝其實很普通,應該屬於平庸的檔次,遠不如他的父子倆,他不能因為看了《明朝的那些事》而帶上自己的濾鏡,但是他應該從《實錄》中看看朱有竹做了什麼。
相較於古代那些學者的不斷讚美,現代史學家看得很清楚,評價也很好,比如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所說的那樣。洪治皇帝越是謙卑溫柔,越是任臣擺布,大臣們越是稱讚他是一位英明的國王
至於方致遠教授,說得更狠了,說孝道不僅任臣擺布,更任大臣擺布,從他的一舉一動來看,他應該是乙個智商低下的皇帝,這實在是有點心痛。
總的來說,朱友柱雖然不是平庸,但平庸是真的,他是古代標準的和平之王,平庸怯懦之主,好男人,好父親,好丈夫,但他絕不是乙個好皇帝。
回家的路上是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