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英、胡普安
二
岸
說起徐世英和胡普安,台灣學術界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徐世英作為福建特使“視察福建各縣”後,在《福建巡警》(1915)中寫到。據書中記載,他登島時有“徐、餘、胡”陪同,即徐兆貴、余少英(據我所知,余少英當時是公安局局長)、胡普安。 朋友還告訴我,他在台灣大學中文系讀本科時,胡普安的《學科研究》和胡道靖(胡普安的侄子)的《古代漢語課本》是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我也記得1999年,上海書店出版了《文學界雜記(第一版)》和《文學界雜記(續篇)》,記錄了徐世英和胡普安的故事。
徐世英和胡普安是安徽同鄉、福建巡警使館和北洋交通部的同事,也是孩子的姻親。 胡普安的大女兒很有名,她的詩有家風,她的畫是以古代為題材的,尤其是好的山水。 有“南方香詩草”。 胡元適合許世英的第三個兒子許成。 “結婚兩年後,寶武興深才二十六歲。 可惜,人才沒有生命。 ”
胡普安的家庭是多才多藝的。 蒲安的祖父胡學堂有一本關於楊寨寨的詩集。 樸安的父親胡愛婷有《卑微翟詩》。 溥安的哥哥胡伯春,有《伯子詩集》。 樸安迪胡繼琛,南方學會詩人朋友,有《江村集》。
胡普安和陳獨秀有一場“文字交流”:陳獨秀對語言學有深入研究,著有《史安子朔》《語言學注釋》等語言學著作。 樸安17歲開始讀《碩文解字》,還沒來得及讀,就說《碩文解字》需要修改。 陳獨秀一聽他的話,笑個不停。 胡普安後來加入上海中國研究保護學會,閱讀了40多種語言學書籍,意識到自己在那些年是膚淺的。 經過深入研究,胡普安有《語言學研究方法》等10多種語言學著作。
1916年,陳獨秀任北大文學院院長,胡普安與北洋交通部部長徐世英任秘書。 有一天,陳獨秀請胡普安吃飯,讓胡普安讓徐世英把上海群義書店做成一家公司。 徐世英回答說:“總有回報的。 月底前,徐世英在政局中被迫辭職,胡普安也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陳獨秀還在打聽IPO的下落,胡潘“只好撤退”。
胡普安是一位太極拳大師。 “胡普安,南社的前輩,中華文化大師,大家都知道他寫得好,機智,但大師的武功能力知之甚少。 填充之王、舊新聞記者鄭一美曾在《現代野騎中胡普安的警語》中提到“禹認識胡章造。 當時,張帥擅長打太極拳,而且非常強壯。 在某次會議的國會宴會上,宴會結束後,建虎女主的女兒王燦芝舞劍、打太極拳、動人送人,有千變萬變,白髮紅臉,個個有意思。 蓋師傅是上海第乙個“知柔拳社”的第二位公開教授太極拳的畢業生。 ”
徐世英生於人(王出版社,應生於八公),詩文好。 “918事件”發生時,徐世英憤憤不平,有一首譴責內戰的詩,詩中說:“白山黑水急,據悉遼寧西歸錦州。 煮豆燒豆子弄巧成拙,沒有躺在工資上嘗膽的打算。 三漢陸墓想籃子,東海風帆傷侯爵。 不僅長城得不到保護,彝格到處都難過。 ”
胡普安有43本日記,據說在復旦大學圖書館。
順便說一下,我有胡道靖的《中國古書》(中華書店,第一版,1982年2月)。 根據中華書公司前書的出版說明,以及書後“四平樓海玉圖書館”中胡道靜的後記,該書“共12章。 初稿寫於1966年夏天,“手稿的後半部分在十年的動盪中丟失了”。 胡道靖的主要學術成就之一,在於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李約瑟博士對胡道靖給予了高度評價。 李約瑟多次到訪上海時,要求見胡道靜,這為胡道靜的治療和治療的改善做出了貢獻:胡道靜一家搬進了“巨集偉的四平樓十樓”。 這就是《中國古籍》後記最後一行“四平樓”的由來。 《文界雜記(續)》有一篇《胡道靜的相遇》。
關於作者
王義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灣台南人,歷任農村工人、郵遞員、學生、教師、研究員、公務員、退休人員。 學術著作包括《福建臺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著作,字數30多萬字。
錨點介紹
高琦,資深人士,是“景才台灣”新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光天下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革命委員會朝陽區青年委員會副主任。 錄製了中宣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十四五”規劃》等多部有聲作品; 代表作《骨幹》《等待黎明》朗誦經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發布,成為網路熱搜; 紀錄片作品有《新絲路密碼》《劉亞樓》《織夢時代》等。
色譜柱介紹
王義夫先生的《期盼海峽兩岸》一書收錄了作者自2019年1月以來以“手機手寫輸入法書寫”的方式發表的286篇文章,並先後在《中國評論》出版社、《中國評論網》上發表。
對於“沒有連線點”的悲觀論點,筆者認為,“我寫的學術段落(文學史筆記)有兩岸的讀者,我講的兩岸故事在兩岸都有熱情的讀者,這難道不是乙個連線點嗎? 每當我想到這一點時,舊手錶就會再次上弦。 “正如作者所說,退休的人應該放下所有應該放下的東西,但這次推動和平發展應該是我一生的事業,不放手就放不下!
在《期盼兩岸》有聲版上線之際,正值全黨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教育之時,也是景才台灣繼《兩岸之言》之後,再次為讀者提供“生動新鮮”的新“選修”內容海峽”。
讓我們讀一讀“期盼兩岸”字裡行間,全面了解兩岸連線點,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踏上“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精神和諧”的征程, 我們將集中力量推動發展,抓好落實,立足崗位,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考驗、經得起人民檢驗的成績。
意義謝謝
二
岸
王義夫先生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中光天下(北京)文化發展中心.
北京山天方藝術傳播有限公司 (Beijing Shan Tianfang Art Communication Co., Ltd)
對本專欄的大力支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