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塵埃落定,各大養豬企業陸續發布業績預測。 超迴圈下,沐源、溫、奧農等企業虧損近218億但令人驚訝的是,正邦竟然扭虧為盈,年利潤高達100億。 對於2024年的行業走勢,木源表示,活豬數量有望下降,預計會更加樂觀。 不過,也有人認為,2024年將成為生豬企業“優勝劣汰”的關鍵一年,淘汰產能的主角將成為大中型生豬企業。
根據牧源公告,公司2023年淨利潤預計虧損38億元和46億元,而去年同期利潤為149元33億元。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分別虧損39億元和47億元,上年同期盈利132元66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預計虧損37億元,45億元,上年同期利潤146%9億元。
這樣一來,在生豬產能增加約260萬頭的基礎上,牧原2023年的利潤將減少約190億! 如此大的利潤損失,難怪投資者對豬肉股的信心越來越低,甚至豬草本身的股價也多次遭遇“滑鐵盧”。
最終,牧原宣布,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預計虧損073 元 087元,同比盈利2倍49元。
此外,從生產成本的角度來看,木原2022年肉類生產成本為157元公斤,2023年肉類生產成本降低15元公斤,下行07元公斤。
以120公斤木源平均體重計算,2023年其頭的平均養殖成本約為1800元,較2022年減少約84元; 結合木源6381的年銷售額憑藉6萬頭的龐大產能,可以看出,2023年通過降本,牧原將節省約53%6億元!
但相信很多朋友還記得,沐源希望“深挖一挖,再降低養豬成本600元! “從2023年全年的成本波動來看,要實現降本600元確實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其成本已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情況下。
可以看出,養殖業降低成本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即使達到“畜牧水平”,也很難保證盈利,但養豬業正在進入微利時代,因此2024年其他大型養豬企業的“成本壓力、現金壓力、股價壓力”會更大, 適者生存的浪潮席捲而來。
根據各養豬企業公告,牧原預虧損3.9-47億,溫預虧損6.0-65億,奧農預虧損3.0-36億,天邦預虧損2.6-29億,大北農預虧損1.8-22億,湯仁神預虧損135-16.5億,天康生物科技預虧損1.4-16億,神農集團預虧損355-4.35億,金新農預虧損395-5.85億,東瑞股份虧損前48-5.4億,華通股份預虧損49-6.億,正巨集科技預虧損11-1.5億。
據此計算,以上12家養豬企業2023年最低虧損218家8億!
在所有養豬企業中,虧損最大的是溫,2022年將盈利52家89億,育種成本也由172元公斤減少到16元公斤左右。 可以看出,溫的降本效果很好,但還是太高了。
而最危險的企業,已經從“正邦”變成了“奧農”。
奧農生物1月30日晚間發布公告顯示預計2023年底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為-7億元至-10億元。 倘若公司於2023年底經審計淨資產為負數,公司**可能受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退市風險提示。 業內關於奧農養豬場退役拖欠的負面訊息頻頻報道,可見其現金壓力確實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正邦在面臨退市風險時,得到了相關單位和國資的大力支援,終於從雷雨中穩定了原本的“全國第二大豬企”。 如今,正邦雖然投資了雙胞胎,但也放出了“2023年利潤100億”的喜訊。
據*ST正邦1月26日晚間公告,預計2023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80億元和100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但正邦既不靠養豬,也不靠飼料,而是“賣自己”。根據法院的裁定,債權裁決的總額為26992億元,正邦實施股權債務重組收入預計約為175億元,185億元,上述重組收益計入非經常性損益。
事實上,單純從生豬生意來看,正邦還是虧損了30億到40億元。 但近兩年來,正邦的生豬產能從峰值1492頭大幅下降670,000頭降至547頭850,000頭,近1 3生產能力。
而從2024年的豬價情況來看,正邦不排除繼續減產的可能性。 雖然正邦現在已經併入了雙胞胎,但雙胞胎在2023年能不能盈利還不得而知,畢竟就算是隔壁的沐源也難免賠錢!
據此,2024年,奧農和正邦可能會進一步減產。
但恰恰相反,牧原可能會增加約10%的產量!
Makihara最近在投資者對話會上透露了兩個重要資訊:
首先,牧原對2024年比較樂觀,表示供應端,目前種母豬仍處於較高水平,但總體呈下行趨勢,預計2024年生豬數量將低於去年; 需求端,隨著經濟逐步企穩,預計2024年需求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公升。
二、木源表示,公司12月底可繁殖的母豬數量為312頭90,000頭,對應2024年預期增長約10%。
這意味著沐源對2024年更加看好,產能很有可能提公升到7000萬頭以上!
這並非巧合溫2023年底,育母豬數量也將達到157萬頭,比2022年底增加17萬頭,增加約10頭8%。如果算上PSY水平的增加,也許溫2024年的最終屠宰量將增加10%以上(260萬頭)。
整體來看,養豬企業迎來了養豬週期的“分水嶺”,比如沐源、溫的頭部養豬企業,其增產10%已經超過了大部分養豬企業的滿負荷生產能力! 這也印證了這句話,只要頭豬企業還有錢,還能提公升,他們的擴張步伐就不會完全停滯不前。 有人退出,有人擴張,豬可以低到**?
創造“低利時代”的不是別人,而是大豬企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