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飢餓的人無法忍受飢餓,啃著樹皮。 **攝於約1942-1943年。
一段“被埋沒”的歷史。
乙個“飢餓”的中國。
一些歲月的舊影子,離飢餓和飢餓相距千里。
河南大災區。 天災? 人為災難? 它隱藏在抗日戰爭的火焰中,不為人知,逐漸被時間“埋葬”。 但我們不能忘記這個時期,國家的死亡,國家的痛苦。 我們祖先的苦難一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照片中成千上萬的父親和村民正在默默地告訴我們真相......70年前
1942年,當時河南省發生大旱,夏秋兩季作物大部分歉收。 大旱過後,蝗災發生,饑荒蔓延到全省110個縣,無數人死於飢餓、疾病、踩踏和摔倒在火車上(寒冷從車頂上掉下來)和被日軍轟炸。 "鄭州以東的龍海線已被占領,洛陽以西可通車。
乘火車逃跑的人最多佔總人數的1 3。 當時,火車數量非常有限,運輸效率很低,大部分都在運輸貨物,難民坐在上面。 當時,火車的速度估計只有每小時30公里,從洛陽到三門峽的停靠和去程估計需要兩天時間。 只有家庭背景稍微好一點的人才能坐火車,而且大部分人都是步行,一路上,他們餓遍了荒野,慘不忍睹。
這本地圖集**拍攝於 1943 年 2 月底至 3 月初,《紐約時報》記者福爾曼和《時代》雜誌記者白秀德在河南災區採訪。
饑荒地區的荒涼村莊。
一排排的樹被剝去樹皮,被飢餓的人吃掉。
奄奄一息的老人和孩子在路上。
婦女使用搗碎的曬乾植物作為食物。
乙個飢餓的人展示他的食物,植物根。
乙個女人被嘴裡難以消化的稻草奄奄一息。
難民沿著鄉間小路排起了長隊。
一家人逃離了饑荒。
饑荒中的難民,主要是婦女和兒童。
饑荒中的老人。
受饑荒影響地區的兒童。
饑荒地區的老年人。
饑荒地區的兒童衣衫襤褸。
乙個飢餓的女人正在給孩子餵奶。
成群結隊的難民乞討食物。
來自饑荒地區的難民。
一名戴著國民黨軍帽的難民在饑荒地區。
乙個在饑荒地區,身上沒有好衣服的老人。
兩個孤兒在饑荒地區。
乙個憔悴的老人在饑荒地區。
兩個小腳老太太靠在樹上,臉上露出飢餓的表情。
難民哀悼剛剛去世的親人。
老人用一輛手推車把餓死的人運走了。
成群結隊的難民逃離。
難民逃離饑荒地區。
支援老年人逃離饑荒。
逃離沙漠的人們挖洞生活。
大批難民聚集在一起逃往其他地方。
乘火車逃離饑荒的難民。
火車軌道旁的乙個小男孩正在收集樹皮。
乘火車逃離饑荒的難民。
難民們竭盡全力登上火車逃跑。
難民們擠在馬車之間的碼頭上逃跑。
饑荒地區廢棄的煤炭工廠。
饑荒使這座城市曾經熙熙攘攘的商業街變得荒蕪,這座城市幾乎被遺棄了。
國家**士兵正在登記救災。
為難民提供救濟食品,可能是飼料豆餅。
運送救災物資的馬車。
乙個女人在爐子上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