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幾乎所有介紹低階**的總結分析報告,幾乎沒有乙個低階產品邏輯講解清楚。 今天盡量不用複雜的技術術語,也不用**,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件事情,低**是怎麼回事! (我將省略所有這些,我們將直接進入邏輯的根源,這種分析產品和技術的方式應該是通用的。 )
誰是低**?
有三種型別的人: 1.開發人員 程式設計師:(或更一般地說)應用程式或程式的核心開發邏輯與編寫沒有什麼不同。 (程式邏輯就是程式邏輯,沒有第二種邏輯)。
邏輯要求:強。
開發方法:滑鼠點選、連線、拖拽、配置。
低**和“**”的關係最好是“**可以使用,可以不用**”。
2、業務編輯:設計各種工作流、表單、圖表的人,只需要知道業務邏輯和操作方式,不需要“程式邏輯”,但對業務本身有深刻的理解。
邏輯需求能力:中等。
開發方法:滑鼠點選、連線、拖拽、配置。
3. 業務使用者:(即業務的終端使用者)如填寫表格、進行審批評估和填寫記錄。 簡而言之,最終使用“業務配置器”配置的介面和相關功能的是使用者。
邏輯要求:低。
開發方法:滑鼠點選、連線、拖拽、配置。
三種狀態。
1、開發狀態:(不同於“執行時”狀態)如何理解開發狀態? 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比如作業系統windows,在開發windows的時候,要設計整個系統,就是開發狀態,上千名工程師都在編寫和除錯,然後編譯成windows系統軟體,最後你買了電腦後,啟動,進入windows系統桌面,這個時候就是執行時了。 乙個例外是,你體內的DNA可以理解為一種發育狀態,而你的大腦可以理解為乙個執行時。 開發狀態意味著任何東西都可以修改,靈活性高; 在執行時,有些零件已經凝固,不容易修改。
2. Runtime-Business Editing State:此狀態對應上述“Business Editor”,即“Business Editor”使用“Editor or Designer”的過程。
3. 執行時-業務執行狀態:這個狀態對應上面的“業務使用者”,我就不贅述了,幾乎所有的低階平台都一致地使用這部分,從上圖可以看出。
低**平台之間的核心差異。
有了之前的“三類人”和“三種狀態(其實低**產品只能在前兩種狀態下生產)”,把現有的低**平台全部放進去就足夠了。 (直接檢視所附的圖紙)。
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在“開發狀態”做產品時,其中乙個核心體現是“生成”方法通常比較困難,通常需要“中間語言DDL編輯器直譯器”等,需要“圖形邏輯表達”,研發週期往往比較長(短時間內沒有好東西可以做出來)。
將“開發人員”和“業務編輯”放在乙個產品下(西門子低程式碼 outsystems codew**e 等的傳統做法),無論是處於“開發狀態”還是“執行時-業務編輯狀態”,都是一件相當尷尬的事情,一方面需要設計多個設計器供不同的人使用(這也是存在多個設計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把“兩波完全不同的人”放在乙個產品下,通常雙方都不討好。“開發人員覺得操作不方便麻煩”,“業務編輯覺得看不懂,相關背景知識太多”。 (從上圖可以看出,有些產品直接去掉了“開發者”,類似於SaaS。 )
IVX沒有設計多套“編輯器”,而是乙個“IDE”,它更像是一種“圖形程式語言”,不需要把“開發人員”和“業務編輯器”放在乙個產品下。
一些大型平台直接將“低**”做成自家生態的快速膠粘劑或“快速開發工具設計師”,比如億達、Powerplatform等,這也是乙個想法,但平台必須足夠大。
另外,我想說的是,乙個工具好不好,技術最多佔一半,另一半就是產品! 而最後,能否給使用者帶來效率,使用起來是否酷,或許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