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了乙個**,讓人百味參半。 **在媽媽做飯的過程中,突然高壓鍋**,蒸汽伴隨著**的聲音傳遍了整個廚房,媽媽尖叫著爬出了廚房,但家人的反應卻不同。
老人和丈夫立刻起身扶起受驚的女人,最遠處正在玩玩具的女兒也赤腳跑去關心母親的病情。 但沙發上的大兒子卻無動於衷,既不跑上去關心母親,也不用任何語言表達自己,依舊乙個人看電視,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
這一段**一**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因為兒子的表現,大家都想起了前段時間看到母親暈倒無動於衷的“做乾飯的三姐弟”。
這件事也讓很多家長開始反思——**中子的這種冷漠行為,其實是缺乏責任感和表現力,別人家的孩子怎麼能自己管,在家庭教育上有沒有做過? 當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時,能不能一開始就關心自己?
父母不僅為孩子提供溫飽等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成為有感情、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同理心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教育意識、同理心和責任感? 我們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來嘗試。 新手指導計畫
1.引導孩子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難過或犯錯時,匆忙打罵他並不重要,冷靜下來後可以和孩子討論他所犯的錯誤,引導他在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指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引導孩子注意對方的感受。
比起訓斥和責罵,這種引導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能鼓勵孩子培養與他人共情的能力。
2. 激發孩子在生活中的分享意識和奉獻精神
例如,當有人在路上需要幫助時,我們可以幫助他帶孩子。 當你在電視上看到關於貧困地區的報道時,鼓勵你的孩子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並分享如果他們是自己,他們會怎麼做。 如果你長大了,你怎麼能幫助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等等。
如果家庭有條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捐贈一些書籍和玩具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分享意識、奉獻精神和責任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同理心。
3. 我們的言行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關心他人,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對家人的關心,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看到和感受到。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樂於助人,父母應該積極參與一些公益活動。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製品,我們的言行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什麼是責任感和同理心,更能影響孩子未來幾十年的生活。
4. 鼓勵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發現,善解人意和負責任的人通常對世界有極大的好奇心。 這種好奇心驅使他們去了解別人,去了解這個世界,他們知道的越多,他們就越了解別人的情緒,他們就越有同理心和責任感。
家庭教育從來都是任重道遠的路要走,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書本的知識可能並不適合我們每個孩子。 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愛和關懷,從而教會孩子關心和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