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2月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主辦。“抓住一切機遇,主動出擊” 第四屆(2024年)全國人大重陽春節論壇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辦。 來自全國人民大學重陽大學的近40名專、兼職、兼職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新時代新成就新責任。 曾任中東問題特使、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吳思科在主題演講中,以下為演講實錄:
吳慈可,前中東問題特使,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2023年中東局勢跌宕起伏,呈現出複雜多變的特點
上半年沙特和伊朗在中國的推動下實現了歷史性的和解,為政治解決熱點問題樹立了新模式,進而掀起了中東的“和解浪潮”,舉世矚目。 然而下半年加沙軍事衝突的爆發已持續了近四個月,在加沙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衝突的外溢對地區安全乃至全球經濟構成了嚴重威脅。 據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衛生部門日前公布的資料,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哈馬斯部隊對以色列發動代號為“阿克薩洪水”的突然襲擊,以色列同日宣布總動員開戰,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6萬噸彈藥,軍事行動已造成2餘起60,000人死亡,60,000多人受傷,190萬人**無家可歸。 據以色列稱,已有1 300多名以色列人在衝突中喪生,130多名以色列人仍被拘留。
從戰爭的激烈程度、持續時間和人數來看,新一輪巴以衝突已經超過了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成為巴以之間最嚴重的軍事衝突,也是自1973年十月戰爭以來50年來最激烈的戰爭。 戰爭仍在繼續,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民兵和葉門的胡塞武裝支援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對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基地發動了 160 多次飛彈和無人機襲擊,這些基地在衝突中支援以色列。
自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設定了軍事行動的三大目標,但迄今尚未實現:消滅哈馬斯,釋放所有被拘留者,以及加沙地帶不再對以色列構成安全威脅,即加沙地帶必須非軍事化並置於以色列的“全面安全控制”之下。
巴以衝突的深層次原因
巴以衝突作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複雜的地區問題,宗教、文化等因素複雜,雙方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主權主張。 巴勒斯坦**阿巴斯表示,本輪巴以衝突爆發的原因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不公正”待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表示“有原因”,遭到以色列的猛烈攻擊。 但實際上,這場衝突的根源是巴以和平程序遲遲沒有推進。 特別是近年來,以色列的極右翼**政策日趨強硬,猶太人定居點不斷增加,有300多個官方和非官方定居點,定居者人數迅速增長到75萬人。 僅耶路撒冷就有 11 個定居點,有 22 名居民5萬。 此外,自2023年以來,猶太定居者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的一再挑釁,以及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殺害巴勒斯坦人,導致雙方暴力衝突持續並逐漸公升級。
同時,美國在中東的政策也是哈馬斯報復的重要導火索。 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川普上台後政策倒退,拜登延續川普的中東政策,繞過巴勒斯坦問題推動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淡化巴勒斯坦問題。 沙地阿拉伯是最具影響力的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如果沙特邁出這一步,巴勒斯坦人將感到更加絕望,並冒險作為唯一的選擇。
這一輪加沙衝突再次證明了這一點拖延已久的巴勒斯坦問題仍然是中東的核心問題,不加以解決,中東就不可能有持久和平。 哈馬斯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以色列要實現徹底消滅哈馬斯的目標並不容易。
衝突的外溢引發了該地區新一輪的不穩定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紅海局勢公升級是各方特別關切的問題。 胡塞武裝於11月開始在紅海水域襲擊與以色列有聯絡的船隻,以示對巴勒斯坦人的支援。 去年12月,美國牽頭組建了“護航聯盟”,並於今年早些時候向胡塞武裝發出最後通牒,但未能阻止胡塞武裝。 1月12日此後,美英兩國對胡塞武裝目標發動了10多輪空襲,造成不少人員傷亡。 胡塞武裝則向美國和紅海的貨船發射飛彈,稱鑑於美國和英國發動的空襲,兩國船隻已成為胡塞襲擊的“合法目標”。 1月17日美國**宣布將把葉門的胡塞武裝重新歸類為“特別指定的全球實體”。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一月 28約旦東北部美軍基地的“22號塔”遭到無人機襲擊,造成3名美軍士兵死亡,40多人受傷。作為報復行為,2月2日美軍對伊拉克和敘利亞的85個目標進行了空襲,並宣稱這只是第一波報復。
軍事衝突將持續多久? 它會再次擴張嗎? 這是備受關注的兩個問題。 從目前的戰爭狀況來看,以色列方面僅靠武力很難實現其計畫的目標。
儘管哈馬斯實現了一些政治願望,但它無法付出更大的代價,並希望盡快實現停火。 該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不想捲入衝突,並希望早日停火。 美國雖然全力支援以色列,但不希望衝突擴大,不想被拖入泥潭,長期敵對的美國和伊朗也表示有意不直接衝突。 美國的近期考慮是今年,但由於其“大國博弈”戰略,它不願意在中東投入更多資金。 巴以衝突的曠日持久和外溢,打亂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中東政策的失敗。 巴以交戰雙方都面臨著難以忍受的消耗,存在暫時妥協的可能。 近日,有報道稱,美國、卡達、埃及和以色列在巴黎的談判取得了進展,並就被拘留的以色列人員交換了兩個月的停火協議。
巴以衝突以來的中國外交與相關思考
加沙衝突爆發以來,中國積極開展外交斡旋,通過元首外交、主持安理會高層會議、接待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外長代表團訪華等方式,為停火制止敵對行動、避免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作出了不懈努力。 中國中東外交展現了公平正義和大國風範,作用引起各方重視,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賞,與廣大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聲援進一步加深。
這場軍事衝突的新特點也出現了,值得關注。 在以前的戰爭中,非武裝團體很難與國民軍正面對抗。 特別是美國、以色列等軍事大國和非主要武裝團體在裝備、技術等方面形成了代溝,容易造成壓倒性的局面。 而現在高科技**已經開始普及了,過去只有發達國家才有先進,現在武裝集團也能有,而且武裝集團也利用地理優勢,表明自己能打好仗,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
中東憑藉其特殊的戰略地位和資源稟賦,一直是大國爭奪的場所。 中東國家是民族復興的戰略夥伴,中東可以成為中國應對大國博弈的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