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飯用了多少個灶眼? 在北朝擁有一輛牛車有多“牛”? 如今,“漢服出街”很流行,什麼樣的服裝......漢服在歷史上指的是什麼?看看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的“人間烟花——中國古代服食住行”展覽,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答。
2月8日,在龍年新年到來之際,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推出“世界烟花——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覽,展出了從商春秋戰國時期到宋元時期的100多件陶瓷作品, 從衣、食、住、行、勞、酒、茶、娛八大方面,帶觀眾感受古人“人間煙火”的日常生活,品味其中蘊含的優秀中華文化,表達新年到來之際對豐收衣食美好生活的期待與祝福。
陶瓶高26厘公尺,直徑20厘公尺,採用博山爐形蓋,飾有模壓圖案,腹部兩端為凸繩,動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走近,中原試點實驗學校的學生邢浩軒就給我們詳細講解了這把漢代青釉三腳博山瓶,和他一樣,現場的小解說員不在幾個,只要有人對文物感興趣,小解說員都會熱情地打招呼, 並詳細講述了這件文物的今生,也為本次展覽增添了不少活力和趣味性。
衣、食、住、行、娛:讓自己沉浸在古老的生活中。
在“天下烟花”展的“服飾”展品中,戰國時期用灰陶彩繪的立物男俑,西漢用灰陶彩繪的女俑,北代用灰陶彩繪的男俑,都能看到不同風格、不同長度等時代特色。 北代的灰陶彩繪男俑也有“戴兜帽”的模範,隋白琉璃靴、唐三才文官俑、唐彩彩長裙丫更是別具匠心。
從儒毛喝血到煮熟食,從湯酒到美味佳餚,商代灰陶、春秋灰陶彩桂、戰國灰陶耳三蹄腳丁等,不僅有陶爐,還有青釉陶磨坊、青釉爐等,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西漢竟然有兩個爐眼, 而黃色的釉面肉架和褐色的釉面糧倉,則折射出當時物質富足、人民富足的社會面貌。
衣食如是,“居”是體驗歷代的沉澱,四合院建築,二合院,對稱中軸線,前廳後室,有影牆......在門前“居”展品包括西漢綠釉錢紋坡屋頂排樓、黃釉樓、隋黃釉馬桶、唐代綠釉瓦、北宋黑釉樓等,展現了當時“豪宅”的奢華。
在“線”類展品中,西漢騎馬戰士、十六國褐色琉璃牛車、北朝灰陶跪駱駝、唐皇琉璃騎馬女俑,生動地反映了流行的交通工具。 從原始的巫術歌舞到嬉戲,從《詩經》到孔子的《踩青》,從漢代的《百戲》到現代相聲和小品,都是生活中不可忽視的精神享受。 此次展出的“娛樂”展品是7套唐代青釉彩繪樂舞俑,或吹,或舞,展現了古代熱鬧芬芳的盛宴場景,無不體現了古代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
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衣食住行發展中,產生了精美的器皿、越來越成熟的技藝和嚴謹的制度,誕生了一系列影響中華文明發展程序的哲學觀念、政治智慧和科學思想。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館長何飛表示,“烟花天下——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覽,就是要從陶瓷的角度真實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從而表達中國古代衣食住行的文化內涵, 讓它們所蘊含的美與文化,成為滋養人們靈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