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冷戰期間,地球上的兩大強國美國和蘇聯分別建立了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個軍事聯盟,以應對彼此的軍事威脅。
這兩個軍事聯盟在歐洲已經相互對抗了近五十年,雖然沒有直接的軍事衝突,但任何動向都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雖然從未加入過任何黨派,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與華沙條約組織、北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與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然而,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中國與華沙條約的關係逐漸疏遠,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漸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靠攏。
當時甚至有傳言稱,美國希望中國正式加入北約,並願意提供大量軍事援助,將90%的裝備免費贈送給中國。 要知道,加入北約意味著在戰時可以得到整個西方集團的軍事支援,這對於當時還受到蘇聯強大武力威脅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乙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提議。
然而,面對這樣的有利條件,中國最終選擇了拒絕,並在此過程中與美國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美蜜月期背後的故事。
中美蜜月期的建立經歷了韓戰和尼克森訪華的曲折歷程,直到1979年兩國才正式建交。 儘管尼克森於1972年訪問了北京,但兩國並沒有立即建立外交關係,這主要是由於世界和兩國內部的變化。
兩國建交公報於1月1日發布,本月底,應卡特邀請,他橫渡太平洋訪問美國,兩國關係迅速公升溫。
雖然中美兩國在建交初期經歷了多次談判,但雙方彼此非常熟悉。 在此基礎上,高層訪問越來越頻繁。 在此背景下,乙個重要的話題浮出水面,那就是軍事合作。
當時,中國正面臨強大的軍事威脅,雙方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軍事壓力。 自1978年以來,蘇聯在中蘇邊境部署了大量先進的**,包括最新的公尺格-27戰鬥機和SS-20中程飛彈。
此外,蘇聯還在東北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聯合演習,甚至勃列日涅夫親自視察,並在距離邊境僅25公里的中蘇邊境衝突中進行了演習。
在此期間,蘇聯多次派出飛機侵犯黑龍江省領空,派出**入侵中國海域,並直接派出巡邏兵進入中國河岸,造成當地居民受傷。
與此同時,南方的越南也對蘇聯的部署做出了回應,不斷做出小動作。 除了控制寮國和入侵柬埔寨外,他們甚至不顧中國的警告,開始在北部邊境大規模驅逐中國人。
在短短兩年內,越南將7萬多名華僑趕回中國,並沒收了他們的所有財產。 這場大規模的反華運動導致中越關係迅速惡化,對中國西南邊境構成嚴重威脅。
在蘇聯全球擴張的壓力下,美國感到有些軟弱,急需中國的援助來對抗蘇聯。 因此,實際利益使兩國走到了一起,美國在正式建交之前就已經開始向中國提供軍事支援。
1978年,美國私下通知北約盟國,對華出口由各國自行決定,無需徵求美國的意見。 這實際上意味著美國鼓勵各國盡快向中國提供**。
英國和法國已經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一直在尋求向中國出口**以賺取外匯。 然而,由於英國和法國**大多擁有美國製造的零件或技術,他們不敢自己行動。
現在美國老大哥已經批准了這一舉動,最大的障礙已經消除。
卡特派科技顧問普雷斯前往北京,並邀請包括美國太空計畫負責人在內的美國高科技機構代表公開表示與中國進行軍事合作的意圖。
儘管這在蘇聯引起了不滿,但美國**以各種理由敷衍了事地通過了它。 最初,美國國內在支援中國建設方面存在分歧,來自國會的壓力一度讓卡特猶豫不決。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加速了中美關係的改善。
1979 年 12 月 29 日,蘇聯的入侵使美國感到嚴重威脅。 因此,卡特意識到有必要加強對中國的支援,以遏制蘇聯的擴張主義勢頭。
在外交上,美國迅速做出反應,號召西方國家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並向中國伸出橄欖枝。 1980年,美國解除了對近30種軍事裝備的禁令,允許這些裝備出口到中國,包括防空雷達、無線電通訊裝置、對流層通訊裝置、運輸卡車和電子干擾裝置。
同時,卡特還表示,他計畫通過特殊情況進一步向中國出口非致命**。
美國國防部長戈登·布朗在訪華期間公開表示,美中防務機構應加強接觸,並強調美中合作可以提醒那些威脅美中共同利益的人。
為支援中國的軍事建設,美國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如1月份向中國提供卡車、通訊裝置和預警雷達,3月份向中國提供六類輔助軍事裝備,4月份進一步放寬對華出口管制,讓中國能夠出口運輸機和軍事裝備
198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參謀長應美國邀請,到美國購買裝置並進行現場視察。 隨後,中美計畫進一步加強關係。
同年7月,美國放鬆了對華出口管制。 截至9月,美國已向中國出口了400項軍事技術,甚至計畫向中國提供地對空飛彈和噴氣式飛機。
1983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甚至被提高到與北約盟國第五類國家相同的水平。
在隨後的幾年裡,美國與中國的夥伴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國向中國轉讓了四類反坦克、火炮、防空和地對艦反潛戰技術,為戰鬥機提供了先進的電子裝置,並在自己的基地為中國培訓了飛行員。
此外,美國還向中國出口了“藍鷹”和“陶”反坦克飛彈以及改進的“鷹”防空飛彈。 從表面上看,中美關係已經超越了盟友,更像是鐵桿盟友。
事實上,美國也非常希望中美關係能夠進一步深化,並承諾如果能夠達成更強大的聯盟,它將提供更先進的裝置和技術。
面對這樣的條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會毫不猶豫地接受它們。
出人意料的是,中國堅決拒絕了美國的邀請。 原因是中國已經意識到,美國的熱情背後是虛偽和算計的。
事實上,合作的影子一直都在80年代中美的蜜月期,那就是台灣問題。 在這個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國採取了反自卑的態度,一方面聲稱承認乙個中國,另一方面又通過《台灣關係法》干涉中國內政。
中美建交前後,里根發表的一系列講話,讓人感覺自己彷彿回到了過去,這讓中國深感警惕。 在與美國代表的會晤中,他明確表示,雖然台灣問題難以解決,但如果美國堅持與台灣作戰,那麼中國只能接受現實,不會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為了反對蘇聯而吞下海灣問題。
然而,新上任的羅納德·里根執意要向台灣派遣新的戰鬥機,這直接引發了中美建交後的第一次外交危機。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一貫堅持堅決反對的立場。
**明確表示:“中國準備使美中關係倒退”,警告美國如果堅持對台軍售,可能會斷絕中美外交關係。
中方的堅定態度讓美國國務卿黑格意識到,中國人言出必行。 他甚至威脅要辭職,試圖說服里根放棄軍售計畫。 與此同時,美國有識之士也撰文警告里根不要在這個問題上冒險。
此外,中美建交已經使美國農民和棉花出口商受益,公眾不希望看到中美關係出現倒退。 有人認為,如果中美關係回到1979年以前的狀態,那將是一場外交災難,里根是罪魁禍首。
在這種反對聲中,里根最終選擇放棄對台灣**戰鬥機的計畫。
1982年,在黑格和布希副總統的推動下,中國與美國成功簽署了“八一七公報”。 這份公報明確規定,美國應逐年減少對台軍售,並最終在一段時間後停止對台灣地區的軍售
這對中國來說是乙個巨大的外交勝利,它不僅成功地阻止了軍售,而且讓美國承認了這一決定。 然而,對於里根來說,簽署公報並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因為黑格和老布希的堅持而勉強同意了。
因此,里根在隨後的備忘錄中武斷地加了一條尾巴,那就是如果大陸的軍事力量上公升,美國可以幫助台灣地區公升級軍備。
這實際上是不承認美國的表現。 此後的幾十年裡,美國一直在向台灣出口**,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里根留下的尾巴。
中國深知美國的內在防禦,美國的台灣問題就像美國的備用棋子,隨時可能被用作對付中國的手段。 如果不能真誠地承認國家主權,中美之間的軍事同盟就更加遙不可及了。
中國的道路與美國的聯盟理念之間存在著根本的衝突。 對中國來說,加強軍事力量很重要,但必須建立在獨立的基礎上,而不是由其他國家控制。
中國的核心願望是通過自力更生來建設國防。 但是,北約由美國主導,其他國家由美國控制。 讓中國接受美國的軍事存在並承擔軍費開支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的殖民歷史。
即使在中美軍事合作最密切的時期,中國也主要關注向美國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以自主開發一流的裝備,確保國防工業的獨立性。
在國防領域,中國將要求美國購買無法獨立製造的急需產品。 然而,美國對中國的支援程度一直存在侷限性,不僅在放寬出口限制方面,而且在技術轉讓的逐案審查和逐案處理方面。
雖然中國已經達到了與北約盟國相同的地位,但它實際上並沒有享受到同樣的待遇,這延長了中國獲得最新技術的機會,並提高了轉讓的門檻。
例如,1985年,為了對殲-8飛機的控制系統進行現代化和公升級,中國與紐約長島的格拉曼簽訂了合同,耗資5億美元。
然而,在80年代,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幾十億美元,到1990年才勉強達到100億美元。 因此,美國的軍事技術雖然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但太貴了。
80年代,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主要精力還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與美國進行軍備既沒有必要也不值得,最好把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入到民生建設上。
最終拒絕的原因是,中美本質上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國家,在意識形態上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有向世界推廣其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的衝動,當然也包括中國。
如果中美結盟,美國無疑將在中國內政中伸出更長的手。 對中國來說,“不結盟”政策是中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的外交原則之一,這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乙個獨立公正的國家。
中國不會因為一時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寶貴原則,貶低自己成為美國的領袖和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