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收藏唐代精美瓷器39件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03

越窯青釉瓜脊鍋

嶽窯青釉瓜脊鍋,唐,高204 厘公尺,直徑 89 厘公尺,腳直徑 94cm。

鍋撇口,脖子綁,肩膀悋著,肚子又長又圓,腳圈。 整個身體是乙個四瓣瓜稜鏡,肩部一側有短流,另一側有曲柄,頸肩之間有雙系統,與流與柄形成十字形。 綠色釉料塗在圓腳的內側和外側。 這口鍋的形狀圓潤飽滿,琺琅濕潤,是唐代晚期越窯的代表作。

鞏義窯捻輪胎枕

鞏義窯捻胎枕,唐,高8cm,長125 厘公尺,寬 8 厘公尺8cm。

這個枕頭形狀小,呈長方形,枕頭前面低,後面高,正面有乙個通風孔。 枕頭表面和枕頭側面裝飾著一系列由白色和棕色胎兒土壤扭曲而成的五瓣圖案,並覆蓋著黃色釉料。

通過與窯址採集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斷定該絞枕屬於河南鞏義窯產品。

鞏義窯輪胎捻線機大致可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全胎捻,即將深色和淺色輪胎泥捻在一起,然後形成;

另一種是單板捻線,即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輪胎泥捻在一起,捻出不同的質地,然後切成薄片,將薄片用輪胎泥貼在器皿上。

這種做法是為了節省扭曲輪胎的原材料,其次是為了方便各種花紋的生產。

鞏義窯扭胎三足罐

鞏義窯三腳罐,唐,高11cm,口徑107 厘公尺,腳直徑 158cm。

罐頭口擀開,肚子圓圓的,有三隻動物腳。 這罐是輪胎扭力器皿中難得的傑作,用兩種顏色的輪胎泥捻出木紋,以一組花朵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足壇是河南鞏義窯中常見的器皿造型,造型模仿唐代金銀器,有大量的三種顏色,此外還有白釉、黑釉、青釉等品種。

三色蓋罐

三色蓋罐,高235 厘公尺,直徑 128 厘公尺,腳直徑 128cm。

罐口略撇,短頸豐滿,肩部逐漸向底部合攏,平底圈。 罐蓋的尖端、邊緣、直口,蓋子與罐口不匹配,比罐口略小。 罐口塗上黃釉,罐體釉不到盡頭,以綠釉為地,內襯白點和黃道組成的菱形圖案,蓋上覆蓋綠釉為地,內襯白點和黃道組成的四瓣花紋。

唐三彩陶器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乙個奇妙分支,是漢代在低溫鉛釉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這個三色蓋罐是唐三才的代表作,釉面鮮豔亮麗,花紋模仿唐代流行的蠟纈草染布。 特別是這種坦克型別齊全,更是罕見。

三色雕刻三腳板

三色鐫刻三腳板,高6cm,直徑277厘公尺,腳距17厘公尺。

障礙是板邊型,底部平坦,起落架為3條腿。 全身採用綠色釉料,盤中央刻有一簇簇花,外圈為荷花、花蕾和荷葉圖案,有黃、綠、白三色。 底部沒有上釉。

這塊板的形狀規則,用雕刻方法使盤子的圖案充滿色彩,畫面凹凸,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由於採用素燒工藝,胴體緻密,釉色以綠色為主,色調清新典雅,在三色板中比較少見,堪稱唐三彩器精品。

三色雙系列罐

三色雙串罐,高度125 厘公尺,直徑 135cm,底徑69cm。

罐子扁圓形,口內向,底部平,口兩側各有一系列。 器皿內部塗上黃色釉料,外壁用綠色釉料研磨,花朵染上白色、黃色和綠色的圓點。 半釉不塗到末端,裸露的地方是白色的。

這個罐子雖然外形小,但豐滿端莊,模壓的雙系列是唐三彩罐子的主要特點之一。 這個罐子是用瓷土製成的,胎體堅硬潔白,燒製溫度高。 在鞏縣三彩窯遺址中,曾收集到與該罐的雙線和色斑相同的碎片,因此可以看出該罐是河南省鞏縣窯的產物。

藍釉鳳頭龍柄鍋

青釉鳳頭龍柄鍋,高413 厘公尺,直徑 193 厘公尺,腳直徑 102cm。

鍋的蓋子和壺嘴是鳳頭的,使鍋整體上像乙隻直立的鳳凰。 鍋柄被塑造成一條一直直立的龍,龍的嘴貼在嘴邊,作為窺視和飲水,前肢支撐在鍋的肩膀上,後肢站在喇叭形的底座上。

鍋身採用塑料貼上和雕刻技術裝飾。 腹部模製兩層主體裝飾,上部為6串珠圓形開燈,內有跳舞的摔跤手,下部為6朵寶花。

嘴巴、脖子、肩膀和小腿的邊緣裝飾著珠子、蓮花瓣、捲曲或垂直的葉子。 每組裝飾品由繩子圖案隔開。 這壺的胴體厚實,釉層厚,玻璃質感強,具有北朝以來的北青瓷遺產。 其裝飾圖案複雜,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六朝至唐朝,中國與西亞國家的文化交流頻繁,一種鳥頭壺在波斯傳到我國,影響正在達致,在唐代青瓷、白瓷和三色釉陶**中出現了鳳頭壺,其中這種綠色釉面鳳頭龍柄壺最為精緻。

這口鍋不僅吸收了波斯薩珊王朝(226-642)金銀造型的特點,還融合了中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融合了塑膠、成型、雕刻、刮擦等裝飾技法,體現了唐代瓷匠精湛技藝。

唐花瓷雙系列罐

花瓷雙系列罐,高199cm,口徑74cm,底部直徑107cm。

罐口略微向外,脖子較短,頸部兩側一系列對稱,肩部飽滿,肩部以下逐漸閉合,底部平。 底部附近刻有深弦圖案。 整個車身覆蓋著黑色釉面,輪胎在底部附近暴露在外。 烏黑的釉面上裝飾著四個灰藍色的斑塊,似乎是由顏料的自然流動形成的。

白色釉面水桶

白色釉面水桶,高 99 厘公尺,直徑 12 厘公尺,腳直徑 69cm。

桶口向外撇去,口邊呈漏斗狀碗形,腹平圓,底平。 內外均塗有白釉,底部無釉。

這塊鬥胎白皙細膩,釉面光滑雪白,造型規整大方,是唐代白瓷中的上等作品。

白釉獅子

白釉獅子,高108cm,底徑63cm。

獅子昂首挺胸,眼睛突出,耳朵豎起,嘴巴張開,牙齒露出,長鬍子和捲髮,前腿伸直,後腿彎曲,尾巴捲曲,躺在平台上。 獅子的眼睛和腿是棕色的。 平台呈長方形,上下垂直,周圍是棕色釉料,深度為黑色。

到了唐代,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瓷器工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瓷器的品種和形狀新穎多樣。 這頭白釉獅子生機勃勃,氣勢瀟灑,古樸淳淑,是唐代瓷器雕塑藝術的傑作。

棕色釉面模板貼花雙耳瓶

棕色釉面模板貼花雙耳瓶,高度 192 厘公尺,直徑 126 厘公尺,腳直徑 142cm。

罐唇,直頸,飽滿肩膀,圓腹,腹部收縮,平底。 輪胎呈灰白色,車身呈褐色,釉面呈淡黃色。 肩膀上有對稱的方耳和四個模板貼花。 在腳附近一周,在底部的普通輪胎未上釉。

唐代的長沙窯器以日用瓷器為主,既滿足了國內需求,又大量出口。 它的形狀簡單樸實無華,注重細微的變化,在各種形式的罐頭和罐頭中最為常見。

早期,色彩在裝飾上的運用多是在人物、獅子、葡萄上塗上棕色或綠色的斑點,並帶有模板貼花,然後發展成單一的棕色或綠色彩繪,然後逐漸發展為棕色和綠色的彩繪。 唐代長沙窯是我國釉下彩瓷大規模生產的發源地,開闢了瓷器彩繪裝飾的新途徑。

唐代的長沙窯瓷具有鮮明的特色,首先是釉下彩畫的發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 其次,釉下彩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生動生動,具有寫實感。 三是大量使用模板貼花工藝,用褐色銘文寫五字詩或六字民歌。 這種風格始於長沙窯,在宋元時期發展到頂峰。

白色釉面向日葵花瓣口杯

白色釉面向日葵花瓣口杯,高62cm,口徑75 厘公尺,腳直徑 34cm。

杯口呈向日葵花瓣狀,口逐漸閉合,腳圈。 內外塗白釉,外壁釉不到盡頭,輪胎露在底部附近。

瓷器在風格葵花瓣口**中是同一時期的金銀器皿,由於製瓷工藝的改進,使瓷器實用器皿的種類得以豐富,生產數量增加並部分取代了金銀器皿,這種杯子的形狀就是仿製金銀器皿。

藍色釉面高腳杯

藍色釉面高腳杯,唐,8號機芯5 厘公尺,腳直徑 45 厘公尺,高 45cm。

杯子為五瓣花口,外側有圓腳,形狀小,釉面呈綠色。 同期仿金銀造型的高腳杯是唐代晚期青瓷器皿的流行款式,反映了當時青瓷器逐漸取代金銀器皿的發展趨勢。 這種形式的瓷器在宋元時期仍然很流行。

鞏義窯白釉串紋

鞏義窯白釉弦紋,唐,高85 厘公尺,直徑 193cm。

撇口,彎腰,腹部凸出有弦紋,底部平。口的一側是出短流槽。 胴體是白色的。 內外塗上透明釉料,釉料層顯得細碎而開放。

弦紋碗和弦紋是河南省鞏義窯中常見的器皿形狀,形狀模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青釉品種。

嘉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列罐

嘉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列罐,唐,高17cm,直徑97 厘公尺,腳直徑 103cm。

這個罐頭有乙個向外的撇嘴,乙個短的脖子,乙個圓圓的腹部和乙個平底。 肩部對稱地放置在半環形系統中。 罐子的主體在近腳處塗有黑褐色的釉面,並裝飾著月白色的斑塊。 這是唐代著名的瓷罐。

在唐代,鍋是最常見的,有高體、短體、大口、小口,形狀豐富多樣。 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色釉等。 釉面上的斑紋是月白色、天藍色、灰色和黑色,兩種顏色中的一些相互混合和流動。 一般來說,深色釉料上裝飾有淺色斑紋,而淺色釉料則裝飾有深色斑紋,斑紋隨意飛濺,或自然流動,高溫燒製時釉料不可預測,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裝飾效果。

嘉縣窯黑釉藍斑三足板

嘉縣窯黑釉藍斑三足板,唐,高29 厘公尺,直徑 15 厘公尺,腳直徑 102cm。

板是敞開的,板的中心是平的,底部是三足的。 釉料由內而外塗,黑色釉料在地面上呈現藍白斑點。 外底的中心是無釉的。

窯釉製品在唐代被稱為“花瓷”。 燒製時,一般在黑色或醬汁等深色釉料上濺上大塊的藍色、月白色和灰白色斑紋。 在高溫燒製過程中,不同的釉料相互流動、滲透,呈現出窯變的藝術效果。

古瓷遺址調查發掘表明,唐代燒瓷的瓷窯有廬山、嘉縣、內鄉、玉縣、河南登豐窯、山西交城窯、陝西銅川窯等。

器皿的形狀有鍋、盛壺、花瓶、三腳盤、碗、葫蘆瓶、腰鼓等,其中盛壺罐頭最為常見,三腳盤比較少見。 這個三足圓盤與窯址出土的標本相印證,可以發現這個圓盤屬於河南嘉縣窯產品。

花瓷以其斑駁的藝術效果迎合了唐人追求粗獷大膽的審美趣味,在唐代停止燒製之後,到北宋河南豫縣窯並創造了一種銅紅窯釉,但與唐代花瓷關係不大。

黑色釉面藍色斑點鍋

黑色釉面藍色斑點鍋,高156cm,口徑75cm,底徑86cm。

鍋口撇口,脖子短,肚子橢圓形,平底,肩膀一側為溪流,一側為雙帶曲柄,另外兩側有串聯。 全身覆蓋黑釉,內部釉料十足,外釉不塗到末端。 嘴巴、肩膀和其他部位裝飾有灰藍色斑紋。

這壺的造型是唐代的典型器皿,其豐滿的身軀展現出唐朝盛世的魅力。 釉色為黑白相間,器皿上點綴著大塊的色彩,古樸端莊。 這個花釉壺應該是唐代河南廬山窯的產物,因為在廬山窯遺址發現了同一型別的瓷器碎片標本。

花瓷腰鼓

花瓷腰鼓,長度589 厘公尺,滾筒直徑 222cm。

腰鼓口寬,腰纖細,鼓體有七個凸弦圖案。 全身用花釉裝飾,在黑均勻的釉面上,飛濺出一片片的青白斑點,就像黑緞上的色彩裝飾一樣,美觀典雅。

腰鼓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經過兩晉、南北朝、隋唐兩代之後,不僅被吸收到唐代,而且用陶瓷鼓腔製成,獨樹一幟。

河南省的豫縣、嘉縣、廬山窯等在唐代都出產花釉瓷,其中廬山窯腰鼓最為著名。 上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人員根據唐代南卓《鼓錄》中“不是青州石端,即廬山花瓷”的記載,再次對廬山窯遺址進行調查,發現了一具黑釉斑點腰鼓碎片,其特徵與傳家寶腰鼓完全一致。 這證實了這件黑釉瓷腰鼓確實是河南省廬山窯的產物。

這面鼓的造型巨大而規則,線條柔和,裝飾奔放,通體漆黑亮的黑色釉料和變幻莫測的月白釉襯托,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如雲朵,如水墨融為一體,裝飾效果極為強烈, 是唐代流傳下來的精品瓷器。

星耀白釉皮袋壺

星耀白釉皮袋壺,唐湯桐125cm,口徑22cm,底徑125cm。

鍋是袋式,頂部窄,底部寬,類似於袋子。 頂部是一條短直的溪流,中間有乙個曲柄,另一側有乙個彎曲的尾巴。 袋子在轉彎處裝飾有一條凸起的摺疊線,中間裝飾有一條凸起的線。 這個鍋通體上釉都是白色的釉料,釉料在釉料堆積處是藍白色的,帶有裝飾線條。 平底沙底,用草書刻有工匠名字“徐六石記”四個字。

這種壺的造型來源於唐代的金銀器皿,具有穩重、大方、實用的特點。

白瓷到唐代就已經成為了自己的體系,可以與青瓷相媲美,魯豫在《茶書》中用“銀樣”、“雪樣”稱讚其釉白。 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注重形狀和釉料的相互襯托。 唐白瓷是河北省邢州市最負盛名的產地。 這件雕刻精美的文物上刻有工匠的名字,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材料。

星耀白釉小鍋

興耀白釉小鍋,唐,高105cm,口徑25 厘公尺,腳直徑 53cm。

鍋有嘴,脖子短,肚子圓,腳圓。 肩部一側有短流,對應側有把手,手柄上端飾有裝飾結。

這壺形小,釉白,是河北興堯唐代的產物。

唐代,興瑤是北方著名的瓷窯,主要燒白瓷,也有燒黃釉、黑釉、三色品種。 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還出口到世界各地。 星瑤遺址位於唐代河北省邢州市,中心窯田位於河北省內丘縣城關縣一帶。 從窯址勘察發掘出土的標本來看,唐代興窯白瓷分為細瓷和粗瓷,以滿足不同階層人群的需求。 正如唐代李昭在《國補史》中所說:“內丘白瓷歐,端溪紫石硯,世上無貴賤。 ”

星耀白釉罐

興瑤白釉罐,唐,高13cm,直徑74 厘公尺,腳直徑 61cm。

罐口略撇,脖子短,腹部圓潤,腹部逐漸閉合,底部平坦。 底部沒有上釉。 輪胎和釉料是白色的,細膩的。

興瑤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其窯址在河北省內丘市有發現。 它建立於唐初,流行於唐中,由於唐後期缺乏原材料等原因逐漸衰落。 唐人對星瑤有很多描寫,陸羽在《茶書》中說其產品如雪銀,李昭在《國史補刊》一書中說:“內丘白瓷歐,端溪紫石硯,世上尊貴卑微。 由此可見,興耀白瓷在當時應用極為廣泛。

白色釉面瓶

白色釉面瓶,高 144 厘公尺,直徑 6 厘公尺,腳直徑 72cm。

瓶口向外撇去,肩部逐漸閉合,底部平整。 整個酒體採用白釉上釉,釉色無雜質,瓶身除肩上雕刻兩組串紋外,沒有任何裝飾。

興瑤的白瓷傳家寶多為盤子和碗,瓶子非常罕見。 雖然這個瓶子的形狀很小,而且釉料沒有雕刻的圖案,但純白的釉料和端莊美麗的造型,還是能讓人感受到唐朝盛世時期的優雅奢華氣質,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興瑤白瓷以其實用的造型和白釉成為唐代最受歡迎的瓷品種之一。 土生土長的唐代人李昭在《王國史補編》中記載:“內丘白瓷硯,端溪紫石硯,世上無貴賤,是普世的。 不僅如此,興耀白瓷和越窯青瓷還被用作當地名牌瓷器,向朝廷致敬,成為最早運往海外的**瓷器,深受天下人們的喜愛。

星耀白釉碗

興瑤白釉碗,唐,高7cm,直徑81 厘公尺,腳直徑 38cm。

這個碗的唇有乙個斜腹壁,與水平面成45°角,底部是玉形的。 琺琅質白色而厚實。

玉底碗在唐代開始出現,像玉石一樣以底腳命名,當時一般在南北的瓷窯中燒製,如河北的興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 湖南長沙窯等 國外許多古城和遺址也出土了中國出產的玉底碗。 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 嘴巴有兩種型別:嘴唇和嘴唇; 有的碗壁是斜的,有的略微彎曲; 腳一般又寬又淺,有的中央凹有釉面,有的無釉面。

越窯青釉八角瓶

越窯青釉八角瓶,高217 厘公尺,直徑 23 厘公尺,腳直徑 79cm。

瓶子的嘴筆直,脖子很長,腹部呈八角形,腳呈圓形。 灰白色輪胎,質量緻密。 釉料為淺藍綠色,唐龜孟詩云:“九秋風露越開窯,千峰翡翠色”,可見越越窯青瓷的釉面特性。

2024年,考古學家在陝西阜豐法門寺地下宮殿中發掘出14件類似越窯青瓷器,其中一件與這根八面花瓶相似,說明這些粵窯器窯的製作從選材、洗滌,到器皿的完成、上釉、燒製等工序都一絲不苟, 應該是當時越窯的最高品位,說不定是朝廷的好器皿。

越窯青釉直頸瓶

越窯青釉直頸瓶,高224 厘公尺,直徑 23 厘公尺,腳直徑 73cm。

瓶子口直,脖子長,脖子細,脖子稍粗,肚子大圓,腳圓。全身覆蓋著綠色釉料,釉色光滑細膩,髮色純正。

唐代越窯青瓷以釉美聞名,是當時全國青瓷之冠。 唐代越窯青瓷釉細膩,透明度好,釉色極美,藍綠色調,厚實濕潤,其胎體灰白色,輕胎骨使釉料更加美麗美觀,釉面如湖水。 當時,許多文人寫詩讚美他們。 在唐代魯豫的《茶書》中,越窯的青瓷被描述為“玉狀”和“冰狀”。 詩人萌有一首“九秋風露多窯開,千峰青”的頌歌。這瓶應該是唐末越窯燒製的精品。

越窯青釉鍋

越窯青釉鍋,高142 厘公尺,直徑 61 厘公尺,腳直徑 74cm。

鍋口撇撇,脖子短,肩膀傾斜,肚子圓圓,腳呈橢圓形。 脖子的一側有乙個八角形的短流,另一側有乙個曲柄。 壺身裝飾有四條直線,將壺身分成四片花瓣。 鍋內外均上釉,釉料青黃相間,晶瑩剔透,釉料顆粒細膩。

2024年,這張紙幣出土於紹興元和元年(810)五年(810年)墓中,是一器,有確切年代有待檢驗,是唐代鑑定越窯文物的標準器皿,反映了9世紀初越窯文物的燒製水平。 在唐代,這種有柄有溪流的鍋被稱為音符。

2024年,陳萬裡先生將這枚壺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綠釉盛缸

綠色釉面鍋,唐,高134 厘公尺,直徑 59 厘公尺,腳直徑 73cm。

鍋撇口,脖子短,肩膀滑,肚子鼓鼓的,淺圓腳,圓腳上有五處燒傷痕跡。 脖子的一側放在八邊形短流上,另一側放在曲柄上。 鍋內外均上釉,釉面青黃相間,晶瑩剔透,釉面開孔細紋。

這枚青釉壺是陳萬裡先生於2024年在浙江紹興市購得的,出土於浙江省紹興市唐虎部石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誌銘記載該墓距唐元河五年(810年),所以這是一件有確切年代有待檢驗的文物, 是鑑定唐代越窯瓷的標準器皿,反映了9世紀初越窯器的燒製水平。

2024年,陳萬裡先生將這枚壺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海棠風格杯子

海棠杯,唐,口徑132-8.2 厘公尺,腳直徑 58 厘公尺,高 66cm。

杯邊和杯體形狀彎曲致,像一朵盛開的秋海棠,杯腳高高撇。 這種造型是**在薩珊王朝的金銀“多曲長盃”,帶有濃郁的西洋風格。 這種風格進入中國後,南北兩地的瓷窯都燒製,在唐代成為一種比較流行的風格。

在唐代,越窯青瓷代表了南方瓷器工業的最高水平。 這款杯子有著精緻的輪胎和均勻的釉面層,反映了當時的瓷器燒製水平。

越窯青釉四大系列瓶

越窯青釉四大系列瓶,唐,高35cm,直徑189cm,底徑11cm。

瓶板口,細頸,斜肩,肩部有圓形四列,腹部橢圓形,腹部逐漸閉合,平底。 釉料為藍綠色,內釉外釉是開放的,從腹部底部到底部沒有釉料。

青瓷的燒製技術在唐代相當成熟,尤其是浙江越州出產的青釉瓷。 唐代魯豫在《茶經》中評論各地出產的瓷器時,將越窯評為第一; 清乾隆皇帝也用“李唐越天下一無所有”詩句讚美它。 越窯瓷除了溫熱的玉釉和綠釉外,也豐富多樣。 雕刻、刮擦、印刷、堆疊等裝飾方法很多。 唐初,器皿多為素色無線,唐末,花紋增多,花紋題材廣泛,包括花卉、動物、人物故事和山河。 由於唐代初期普遍採用墊燒法,器皿底部常有四五條釘痕。

此器皿為唐初越窯瓷的精品,器皿造型較大,造型規範端莊,是難得一見的傑作。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徑141 厘公尺,腳直徑 65cm。

碗有十片花瓣,口逐漸收斂,底部平整,內外釉滿滿,釉面呈綠色,如“嫩蓮露”、“古鏡碎苔蘚”。

越窯是唐代、五代、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窯。 唐代中期以後,越窯產品質量逐漸提高,有“玉樣”、“冰似”、“千峰翡翠色”的美譽。 唐末,越窯比較興盛,其中碗的形態十分豐富,有荷葉、秋海棠和向日葵花瓣,還有仿金銀造型。 這個花瓣碗是越窯的代表產品。

白色釉面綠色枕頭

白色釉面綠色枕頭,高95 厘公尺,長度 165cm,寬10cm。

枕頭是長方形的,有圓角,一側有乙個孔。 枕面為白色釉面,**由4顆塗成綠色的菱形圖案組成的大菱形圖案,四角繪有小花。 釉料是開放的,有細粒,底部是無釉的。

這個枕頭小巧大方,是典型的唐代瓷枕。 圖案簡單,畫風清新,只有幾筆筆觸,意味十足。 從這個枕頭可以看出,長沙陶藝家以精湛的技藝將傳統繪畫技法融入陶瓷裝飾中。

珍珠地鸚鵡紋枕頭

珍珠地鸚鵡紋枕頭,唐,長17厘公尺。

瓷枕腰圓,枕面排列細膩整齊的珍珠圖案,中間雕刻乙隻帶翅膀的鸚鵡,周邊輔以白色捲曲的草紋。 枕頭上點綴著圓圈和鮮花。

裝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 這個枕頭應該是河南公尺平窯的產物。

藍色釉面耳蓋罐

藍色釉面耳蓋罐,186cm,口徑72 厘公尺,腳直徑 82cm。

罐口直,肩部飽滿,肩部以下逐漸收斂,圓腳,平頂直口。 罐子的內外都覆蓋著綠色的釉料,釉料有光澤,細粒被開啟。

這個罐子是廣州志摩村南漢墓出土的四個耳蓋罐之一。 這款凸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風格,極為獨特。 在罐子肩部的兩側豎立一對帶孔的方形扎帶,蓋子的兩側也突出乙個帶孔的長片,當罐蓋關閉時,蓋子上伸出的帶孔的長方形片夾在肩部的雙扎帶間隙處, 一端可以綁成軸,另一端可以開啟。同樣形狀的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和湖南長沙窯的產品中發現,而且在長沙五朝墓葬的陪葬品中出土,可見這種耳蓋罐在五朝時期在江南地區非常流行。

越窯青釉刻蓮花圖案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圖案盒,五代,高48cm,口徑88 厘公尺,腳直徑 54cm。

盒子有乙個直口,外面的撇去是圈起來的。 蓋子平直。 蓋子刻有,中間是蓮花華蓋,蓮花瓣的外圈是一周的,箱底的蓋邊和中腰有繩紋,箱內外和腳內側都是滿釉的,釉是藍黃色的。

五朝時期,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美觀,雕刻技藝較為成熟。 這粵窯雕花盒是五代精品瓷器,器皿滿滿釉,釉薄均勻,與唐代的粵窯明顯不同。 五朝時期,圖案裝飾更加重視,雕刻、印刷、劃痕技術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 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飛禽走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荷花花瓣圖案是越窯瓷裝飾中最具代表性的圖案,荷花花瓣寬而厚,部分花瓣有脈絡,花瓣層次重合多,單層較少。 這個盒子裡鐫刻的蓮花瓣線條圓潤,刀法鋒利,技藝嫻熟,有現實感,展現了越窯裝飾的發展和成熟。

越窯青釉盛缸

越窯青釉盛缸,五代,高197 厘公尺,直徑 97 厘公尺,腳直徑 76cm。

鍋口撇口,脖子短,肩部傾斜,腹部長方形五瓣瓜邊,腳淺圓。 身體一側是彎曲的流動,另一側與嘴和肩膀之間的曲柄相連,肩膀是對稱的垂直的。 鍋的內外和腳的內側都是綠色的釉料,釉料細碎,鍋根處的釉料是上釉的。

對唐代和五代墓葬出土的陶罐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陶器相比,五代陶器的結構更加合理,尤其是陶器的流向明顯拉長,方便實用,這款青釉壺就是最好的例子。

鞏義窯青釉小鍋

鞏義窯青釉小鍋,唐,高58 厘公尺,直徑 33cm,腳直徑39cm。

鍋是敞開的,圓唇的,短頸的,平腹的,平底的。 肩部一側擺成短流,對應的一側有手柄連線口和肩部,手柄的上下兩端有圓形裝飾。 釉面不塗在末端,裸露的輪胎是白色的。

這種鍋的形狀小而圓,具有鞏義窯器的典型特徵。 該窯還生產這種形狀的茶釉、白釉和黑釉的小茶壺。

三色燭台

三色燭台,高度298 厘公尺,直徑 7 厘公尺,腳直徑 12 厘公尺。

燭台分為兩部分,上板小,下板大,中間承載弦圓柱體,圓腳撇去,上板中心立杯形燭台; 全身塗上藍色、黃色、綠色和白色釉料,底部無釉。

燭台的使用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見諸報端,《楚辭》引述“屋內景物更稀奇特,藍高明蠟燭美”。“戰國時期,有各種精製的銅燭台,到了三國兩晉時期,青瓷燭台已經出現,形狀繁多。 這根唐三彩燭台造型實用簡約,釉面均勻,色澤深邃典雅,三色點綴藍色,增添了器皿的奢華魅力,是三色器皿的上乘之作。

星耀白釉鍋

興耀白釉壺,唐,口徑75 厘公尺,腳直徑 7 厘公尺,高 17 厘公尺5cm。

鍋開,長圓肚,平底,小短流,頸部和腹部由曲柄連線。 整個機身採用白釉上釉,外釉不塗到底。

這件器皿造型端莊有規,釉面潔白光滑,屬於興瑤白瓷中的精細白瓷,體現出唐代興瑤白瓷“如雪銀”的優雅與優雅。

瓊瑤綠釉褐色四繫罐

瓊瑤綠釉褐色四繫罐,唐,高182 厘公尺,直徑 98cm,底徑92cm。

罐頭的直口略撇,肩部飽滿,肩部以下逐漸變細,底部平整。 肩部分為四個系列。 整個機身和外側均採用藍灰色釉面,外壁至底部均上釉,口部和四系均塗有醬色釉點。 該坦克是四川瓊耀的產品。

溫馨提示:我們尊重並感謝原作者,所有沒有作者姓名的文章都是因找不到作者造成的,請原作者見諒!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告知原作者或同行,我們會及時更正刪除。 本刊發表的類似微信***文章,請註明出處。 謝謝您的合作!

相關問題答案

    故宮博物院一日遊規劃

    故宮博物院一日遊規劃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於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來說,故宮博物院一日遊是必看的。以下是故宮博物院一日遊的方案,希望對您的行程有所幫助。上午 出發 從您的酒店或民宿出發,乘坐地鐵或巴士前往故宮博物院。建議提前檢視交通路線和時間,...

    故宮博物院藏品鑑賞聖誕經典配色紅綠系列能有多神奇?

    紅綠相間 在很多人眼裡,總顯得有些俗氣,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這種顏色組合算是 然而,歷史的河流,紅綠相間 但它總是有一席之地。它不僅是聖誕節的經典配色方案,更贏得了清朝慈禧太后的青睞。它就像一幅無聲的畫布,紅色和綠色就像兩條明亮的彩虹,雖然受到批評,但仍然燦爛。在在故宮博物院的寶物館裡,收藏著...

    紫禁城的秘境:故宮博物院的時光之旅

    在熙熙攘攘的北京中心,有乙個被高牆包圍的神秘地方。在這裡,歷史的紅塵與時間的長河交織在一起,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瑰寶 故宮博物院。踏入這個秘境,就像穿越時空,置身於遠古夢境中。清晨的陽光照耀在金色的琉璃瓦上,故宮博物院迎來了新的一天。沿著紫禁城古老的磚瓦,我們開始了這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每一塊磚石,每...

    國內博物館藏品 隋唐時期最貴的兒童殯葬用品

    今日的寶藏,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條鑲嵌著珍珠和寶石的金項鍊,是隋代的金銀器,長厘公尺,重克,年在陝西省習出土李景勳墓。項鍊主體由顆金球形鏈珠組成,每顆球形鏈珠由個小金環焊接而成,上面鑲嵌著顆珍珠,是中國最先進工藝史上史無前例 前所未有 前所未有的珍貴存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年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

    國內博物館藏品 清代皇后冬朝皇冠,比皇帝皇冠更豪華

    天天的寶貝,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貂鑲珠冬皇冠,它是清代的文物,高厘公尺,直徑厘公尺。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王冠是一種官帽,女王冬冠 是指王后在接書 拜廟 冬季見宮時所戴的禮儀王冠。材質為金,以貂皮為地面,貂皮飾有朱薇 紅色流蘇 朱薇被七隻金絲工藝的金鳳環繞,鳳尾朝內,鳳頭朝外 每只金鳳凰的背上都鑲嵌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