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關係:美國如何控制日本? 百年恩怨。
美國輪船的撞擊打破了德川幕府的和平,引起了日本人民的恐慌。 這是日本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近代史的寫照,中國近代史都是被迫捲入資本主義全球市場的。
百年美日關係糾纏不清,既是敵人又是盟友,交織著一幅錯綜複雜的歷史圖景。
1853 年 6 月的一天,由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率領的四艘先進輪船駛入日本浦賀港。
當時,日本人從未見過這麼大的船,黑煙不時在船的上方公升起,嚇壞了港口的碼頭工人。
當幕府統治者發現時,由於國家的軟弱,他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佩里的信,開啟通往日本的大門。 佩里此行的目的是為了錢。 在給日本的信中,他要求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開放條約港口,營救遇難的美國船隻,並提供糧食和煤炭資源。
隨著佩里艦隊的到來,日本被迫敞開大門,成為美國的中轉和補給站。 美國趁此機會大量向中國出售自己的棉製品,避免與英國直接競爭。
同時,由於鯨魚身上的脂肪可以當燈油,美國捕鯨船也在這次事件中獲救。 然而,儘管如此,日本的知識分子仍然對這種情況感到不滿。
在經歷了“大政府大維新”和“明治維新”兩大事件之後,日本完成了現代化改革,贏得了日俄戰爭,成為給歐美列強留下深刻印象的世界級國家。
在看似繁華的時代之下,往往存在著深層次的問題。 日俄戰爭的勝利雖然給日本帶來了榮譽,但也催生了軍國主義思想,大和人對武士道精神的崇拜使對外戰爭更加激烈。
然而,在融入資本主義市場的過程中,生產過剩問題成為乙個棘手的問題,1929-1933 年的大蕭條導致日本失業率上公升、普遍不滿以及對政權合法性的質疑。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無法扭轉法西斯主義走向外國侵略的道路,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美國擊敗。 從那時起,美國成功地控制了日本的發展道路,並在今天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戰期間,日本雖然在中國人眼中很小,但在歐洲也是乙個大國。 人口達到12億,按人口計算排名世界第11位。
完全控制日本並非易事,只有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才能做到。 說到美國對日本的改革,就不能不提麥克阿瑟。 作為駐日美軍總司令,他參與了日本的改革,被譽為“五星天皇”。
儘管這個標題帶有詼諧的性質,但不可否認的是,麥克阿瑟在日本的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麥克阿瑟在日本的軍事改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成功地剝奪了日本的武裝力量,消滅了軍國主義者,對戰犯進行了嚴厲的審判,並在行政和法律層面對甲級戰犯進行了判決和處決。
儘管麥克阿瑟在東京審判中與日本做出了一些妥協,但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日本的一些極右翼勢力。
東京審判對日本軍方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表面手段,真正的制約因素是日本新憲法的實施和《美日安保條約》的簽署。
日本憲法(也稱為“和平憲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第 9 條。 第9條明確規定,日本永遠放棄戰爭、武力威脅或以武力作為以國家力量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這不僅限制了日本對外國的戰爭權,而且保留了自衛權。
這一法律規定在理論上排除了日本侵略的可能性,而最近去世的**新三的政治目標之一就是千方百計恢復這一規定的效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和平憲法被美國強迫在日本頒布後,日本執政黨與美國簽訂了《美日安保條約》,以換取不對天皇進行戰爭審判的政治條件。
該條約規定,美國將在日本建立參謀長聯席會議,以便日本的海上和空中自衛隊必須跟隨美國的行動。 雖然日本自衛隊在戰時有一定的指揮權,但如果不與美軍合作,其行為可能構成違法。
此外,該條約還規定,美國有權在日本駐軍,這使得美國的軍事力量能夠深入日本本土。
日本自衛隊對經濟的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採取了相對不集中的態度。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偷襲珍珠港,使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
美國不希望日本成為威脅自己和世界和平的經濟大國,同時也想以這種方式報復日本的侵略,回應國內輿論。
其次,雖然美國希望利用中國國民黨來對抗蘇聯,但當時中國還沒有解放,日本的立場也沒有得到重視。 然而,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美國的看法,這給了日本保守派乙個機會。
當時,日本甚至在議會發表演講,稱韓戰是“天賜之物”。
道奇計畫:打破經濟瓶頸,創造日本經濟奇蹟 1949年,美國的約瑟夫·道奇前往日本實施經濟改革,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道奇計畫”。
道奇從斬斷“竹馬腳”開始,廢除了**補貼,停止了重建財政庫的發行,並建立了每美元360日元的外匯匯率。
儘管道奇改革的初始階段充滿了艱辛,但從長遠來看,它為日本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成果。 道奇計畫的實施,平衡了日本的財政預算,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促進了日本的工業出口,為日本的外向型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期間,日本的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957%,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 道奇計畫雖然幫助日本實現了經濟奇蹟,但也緊緊地鎖住了日本的經濟天花板,就像《三體》中的智子一樣。
儘管如此,道奇專案仍然是日本經濟史上的乙個重要里程碑,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鑑。
日本是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其經濟結構嚴重依賴進口石油和糧食。 然而,美國掌握著日本工業中最關鍵和最關鍵的資源,而日本對大宗商品沒有控制權。
美國四大糧商中有三家在美國的控制之下,只要美國在糧油問題上採取行動,日本經濟就會瞬間崩潰。 此外,日本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美國。 "
東芝事件"就是乙個血腥的例子。 當時,日本東芝公司暗中隱瞞了美國向蘇聯出口工具機的事情,事件發生後,美國以***為由,推動日本行政當局對東芝機械進行處罰,加強出口管制。
結果,東芝遭受了破產的悲慘結局。 從那時起,美國不再向日本提供高科技,而是轉向南韓的三星。 然而,更讓日本經濟感到沮喪的是"The Plaza Accord(廣場協議酒店)"。
美國強制要求日本日元公升值,導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 在這三十年中,日本經濟陷入了半衰期狀態,經濟學家稱之為“失去的三十年”。
總的來說,日本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其最大的弱點是過度依賴外部資源,缺乏高科技自主研發能力。
面對國際競爭,日本需要找到乙個更加穩定、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如果說麥克阿瑟是美國改造日本的關鍵人物,那麼歷史學家約翰·W·密爾(John W. Mill)的著作《擁抱失敗》(Embracing Defeat)就是二戰以來日本必讀的歷史書。
書中提到的“擁抱”一詞,是指日本人民自願選擇被美國占領,這源於日本主要民族大和民族心中崇拜強者的心態。
日本人崇拜權貴的程度,外人可能很難理解。 這可以從兩個例子中看出:一是戰後日本將榮譽勳章授予了在東京投下萬噸級炸彈的美國空軍司令李梅,二是日本人民對麥克阿瑟如神如神一樣的問候。
在日本人眼中,麥克阿瑟是自由民主的象徵,是救世主,是將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的救世主。 因此,麥克阿瑟能夠成功地在智力上閹割日本。
麥克阿瑟通過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對天皇的看法發生了重大變化。 天皇的神聖性在憲法中被廢除,昭和天皇發表宣告,強調天皇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是通過相互信任而不是神靈聯絡在一起的。
此外,麥克阿瑟進一步將日本神道教與日本皇室分開,從根本上否認了天皇的神性。 在教育方面,採取了西式的方法,用美國的民主和個性代替了原來的國家意識形態的說教,學校的控制權也從***轉移到了地方**。
由於這些措施,日本對天皇的看法已經從盲目崇拜轉變為現在僅僅是一種正式的儀式承認形式。
麥克阿瑟:雖然美國現在在日本的影響力很大,但如果這種制約突然消失,日本民族主義可能會重新點燃,美國將成為報復的首要目標。
這不是胡說八道,而是有歷史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