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為孩子們的處境感到非常困擾。
孩子上初中沒多久,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不僅在班上排在最後,還經常不交作業。
考慮到孩子一向乖巧懂事,一開始就一直在等待變化,不敢要求太多。
但到了學期末,孩子對學校的厭倦感越來越強烈,三天後我請了個假。
一提到上學,不是頭疼就是肚子疼,帶他去醫院,醫生說她沒事。
李美金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任何表現基本上都是父母的水平。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總是會頭疼。
沒有動力,失去學習動力,抑鬱,這些表現中的每一種都非常棘手。
然而,關鍵是要挖出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開出正確的藥物,以解決成長危機。
父母手無寸鐵
孩子的叛逆期來了
從孩子出生起,我就一直陪在我身邊,爺爺奶奶家和爺爺奶奶家輪流住。
因為我是獨生子,平時要照顧兩邊,所以女兒也和我住在一起。
通常主要的孩子是奶奶或奶奶,孩子的父親基本上都住在爺爺家,兩邊都不和我們住在一起,原因是爺爺的房子是套房,他習慣住在自己的房子裡。
我也覺得更自由了,因為我丈夫不在身邊,我的父母可以幫忙照顧我的女兒,我可以下班後和朋友出去玩,我不太在乎我丈夫是否回去和我們住在一起。
我丈夫和我都找到了舒適的生活方式,同時忽視了我們的孩子。
她想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厭倦了在生活兩邊奔波,無法體會到家庭的溫暖。
孩子讀書的時候,我們對她寄予厚望,給她報了很多課,比如鋼琴、繪畫、書法、圍棋、游泳、羽毛球、古箏等。
但這些特色課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大概是因為大家都採取了坐等孩子付完錢後出成績的態度,把一切都交給孩子和老師。
一旦孩子懈怠,批評孩子學不好,覺得自己花了很多錢,還得抽出時間去接送。
當努力與收益不成比例時,我們會感到失望,給孩子的資訊是父母對我不滿意。
小時候考試成績不好,孩子的父親會拳打腳踢,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也是孩子在學校無聊的根源。
回顧我的成長經歷,父母的力量造就了我順從的性格。
孩子的父親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長大,被母親寵愛,性格自私冷漠,還有些大男子主義。
但他的學習成績不如姐姐們,經常受到父親的批評,他想得到父親的認可卻得不到。
這種不協調的成長環境,讓他給孩子投射了很大的壓力,打著對孩子好不好的旗號,讓孩子離他越來越遠。
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不自信,沒有安全感。
每當孩子考不及理想時,毆打、責罵、寫保證書,種種方法都讓人喘不過氣來,讓孩子沒有學習的意願。
到了初中,孩子開始叛逆,厭倦了學校,考試時身體不適,頭痛,沒有準時。
青春期不是麻煩的時期
這是父母的最後機會
從心理上講,當乙個孩子達到14歲左右時,他或她會進入乙個月經期。心理斷奶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過去的心理模式被打破了,新的心理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他們看起來特別叛逆和矛盾。
整個人都變成了乙個粉袋,易燃易發。
這就是父母的態度發揮作用的地方。
輔導員告訴我,無論孩子是生氣、抑鬱,還是不願意學習,他總是不同意父母的意見,甚至隨口說一句“沒關係,隨便”。
事實上,這一切都不是他的本意。
孩子敏感而脆弱,嘴巴再硬,心裡還是軟的,等著有人幫他處理困境,幫助他。
如果你能讀懂孩子問題背後的哭聲,你的孩子就會得救!
我想幫助我的孩子擺脫困境
最重要的是這幾個變化
1.誰受苦,誰就先改變
教育的本質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晃另一棵樹,乙個靈魂影響另乙個靈魂。
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正視自己的問題並做出改變,我們只能是失控的父母,最終把乙個離家出走的孩子趕出去。
女兒在家失學,我很焦慮,也很無力,我選擇學習心理育兒,讓我明白改變自己是關鍵,只有長大了才能帶領孩子和家庭。
我學會了傾聽,我學會了示弱,我學會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學會了愛自己。
要想改變,關鍵是要放棄控制和需求的想法。
過去,我說話帶著判斷力和命令,我沒有安全感,我控制著我的孩子,就好像我控制自己的時間一樣,讓他們無法呼吸。
經過乙個月的學習,我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我看清了自己和丈夫之間的矛盾,也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會有問題
現在,雖然生活中還有慣性思維去說話和處理事情,但我可以及時意識到它,並能夠及時止損,這是我的進步。
2.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
穩定的夫妻關係可以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基礎。
老公的脾氣簡單粗魯,我盡量理解他,把孩子的事情都和他討論。
最近,我和老公每天早上都乙個人出去跑步。
我說它是在執行,但實際上,我真正的目的是利用我學到的知識和我丈夫的**。
這兩天,他非常高興地告訴我,他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討論討論,討論孩子的行為,相輔相成。
他的脾氣也好了很多,也不是那種瞪著孩子的大鬍子,過去的批評、指責和抱怨也少了。
現在老公也接受了孩子在學校無聊的現狀,明白了孩子不自信,缺乏價值感和成就感。
3.以“不高興事情,不難過自己”的正常心面對孩子。
在孩子厭倦了學校之後,我做了各種所謂的“積極努力”,使我無法面對真正的問題。
我一直在尋找答案,求助於各種專家,尋找各種方法。
而也正是因為他一直急於解決問題,沒有讓自己冷靜下來面對真正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在心理上會生病?
當我剛開始學習時,我告訴我的女兒,她的母親要開始學習了。
她問學什麼,我說怎麼溝通,媽媽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你,更不是為了對付你。
媽媽學習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成為更好的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讓自己的情緒穩定、放鬆、快樂,而不是總是那麼焦慮和擔憂。
二是改善媽和你的關係,媽媽想和你建立一種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援的關係。
有一次,面對孩子黑白顛倒,我又開始擔心,罵孩子,孩子跟我大聲講道理,說她是個廢物,哭得厲害。
我開始慌了,然後我就想到了看親子溝通的方法,不急於安慰或給予建議,不急於做任何事情,先耐心等待孩子發洩,成為她情緒的容器。
孩子抱怨了半個小時後,突然開始安慰我,說他對不起媽媽,我的情緒失控了,我很感激。
我非常感動,我擁抱了孩子。
我想起了老師對我說的話:面對孩子,要用“事不開心,事不難過”的心態,好的一面不要過分高興,不好的方面不要過分焦慮和難過,要用平常的心對待他們,這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做法。
演員謝宜林曾在一檔節目中哭:“養孩子是一件快樂卻不快樂的事情。 ”
是的,孩子給了我們無數的愛和溫暖,但養育孩子的過程確實充滿了漫長而痛苦的挑戰。
我們如何處理和解決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各種壓力和問題,如何發揚光大,讓它們成為孩子成長的幫助,而不是阻礙。
其中,我們確實需要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認知和技能。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