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逃出了漢軍的包圍圈,為什麼會在吳江自殺? 歷史書記載了原因
項羽在夏下之戰後僅帶了800名武者突圍而出,實質上就是為了重整旗鼓,凝聚力量,就算戰場失守,也還有重整旗鼓的機會。 懷揣著“留青山,不怕柴火用完”的信念,他們不願輕易放棄。 項羽之所以選擇突圍而不是選擇死在戰場上,是因為他不想被抓住,而是寧願保留最後的機會。 他的自殺行為實際上是他內心崩潰的表現,但隨著情況的變化,這種崩潰逐漸加劇。
首先,項羽率領的軍隊龐大,但是在棲霞之戰中,只有幾百人能夠跟隨他突圍,剩下的士兵不是被俘虜,就是在戰場上陣亡,或者投降。 這種巨大的人數差距,讓他感受到了背叛和分離的痛苦。 他帶著800人突圍,但到了吳江,只剩下26人,這次損失讓他心痛。
其次,項羽的策略是以少量精銳士兵突圍,不懼怕對方的數量優勢。 然而,當他迷失在墳墓中時,他被背叛和欺騙,導致他的部隊處於被追捕的危險境地。 經過激烈的戰鬥,他的部隊人數急劇減少,最後只有少數人倖存下來。
最後,雖然項羽一度被形容為乙個恭敬有愛心的領導者,但這次突破的失敗,讓他感到了極大的挫敗感和孤獨感。 從800名戰士到只剩下少數倖存者,人數的減少使他感到無可挽回的背叛。
大部分士兵都死在了戰鬥中,甚至剩下的二十人都是江東弟子,但這種急劇的減少,讓項羽感到無比絕望。 失敗不是不能接受的,只要你堅持在心裡,即使失敗了,你也能繼續生存下去。 然而,精神崩潰是最可怕的,一旦發生,生存就失去了意義,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這也是項羽自殺的原因之一。
從項羽大軍到夏夏之戰,他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叛亂和分離的局面。 甚至在鵬城之戰、鉅鹿之戰等關鍵時刻,也有大批江東弟子團結在項羽周圍並肩作戰。 但是現在呢? 只剩下26人了。
或許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項羽的心境。 乙個一生中從未嘗過失敗滋味的人,如果遇到失敗,可能更容易崩潰,或者乙個一直在失敗中掙扎的人更容易崩潰?
顯然,前者更容易受挫。 項羽不接受失敗,不接受親人的背叛,不忍心被人視為失敗者。 他是乙個自尊心很強的貴族,無法忍受這種屈辱。
這種心態的崩潰,最終導致了項羽的自殺。 在吳江之前,項羽曾說過:
曾經有八千個江東孩子跟我一起穿越西邊,現在乙個都沒回來,就算江東的爸爸哥哥可憐我,我又怎麼能面對他們呢? 就算他們什麼都不說,我自己的良心又怎能不愧疚呢? "
一旦情緒崩潰,自殺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這種崩潰隨著項羽生命最後一戰中士兵的不斷減少而逐漸達到頂峰。
項羽只帶著二十八騎兵的時候,覺得自己逃不掉了,於是對隨從說道:
我練兵八年,親自參加過70多場戰鬥。 每當敵人反抗時,我總能打敗他們; 每當他們進攻時,他們都會投降。 我從未經歷過失敗,我一直在統治世界。
但現在,我陷入了這種困境,戰鬥不是我的錯,而是上帝注定要打敗我。 今天我決一死戰,我願意和你們一戰一次,我要贏得三場勝利,這樣我就為你們開闢了生存的道路,殺了敵將,奪取了敵人的旗幟,讓你們明白,這不是我的失敗, 而是上帝的決定。
說完,項羽就脫離了騎兵,獨自衝向了上千名漢軍,殺死了一名將領、一名中尉和數百名士兵。 項羽的目的是要向下屬證明,他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的戰術錯誤,而是上帝注定了他失敗。
隨後,項羽問他的騎兵:“你看到了嗎? “騎兵回答說:”正如國王所說的那樣。 ”
他命令騎兵下馬走動,親自用短兵與敵人作戰,僅一人就殺死了數百名漢兵,多次受傷。
吳江上,面對黯淡的未來,項羽心中對著蒼穹又怒又無奈。 他又問自己:“天意是什麼? 我為什麼要過河? 項羽一直相信天命,認為自己的失敗是上天的旨意,他不願意這樣做。 他想證明自己的勇敢,在每場戰鬥中殺死大量敵人。
不過,就算逃到江東,項羽也知道沒有立足之地。 他本來打算捲土重來,但內心的迷茫和對命運的不滿讓他陷入了絕望。 當他的心靈徹底崩潰時,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對逆境和絕望的最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