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馬爾地夫要求印度撤軍後,印度的鄰國要求他們“離開”,南亞國家逐漸呈現出“疏遠”印度、向中國靠攏的趨勢。
眾所周知,自馬爾地夫**以來,馬來西亞和印度之間的關係不再像以前那樣膠水。 穆伊茲上台後,改變了前薩利赫“印度優先”的外交政策,不僅要求印度從馬爾地夫撤軍,還公開喊出馬爾地夫不是任何國家的“後院”。
不僅如此,馬爾地夫最近還與印度就“遊客競爭”問題發生爭執。 可以看出,目前馬來西亞和印度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張。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乙個鄰國印度也聽到了“反印”的傳聞。 近日,一股“抵制印度”的浪潮席捲孟加拉。
據悉,上月中旬,流亡國外的孟加拉醫生皮納基·巴塔查里亞(Pinaki Bhattacharya)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一場“抵制印度”運動,他本人在平台上有50萬粉絲,因此影響力很大。 他發出呼籲後,在孟加拉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千上萬的人開始響應他。
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一些“抵制”印度產品**,不僅如此,孟加拉的反對黨還在該國推動“抵制印度”。 其中乙個政黨的領導人努爾·哈克·努爾(Nur Haq Noor)直接在他的首都達卡舉行了一次大型集會,他公開表示印度這次“干涉”了他們,因此“印度左翼”運動是必要的。
顯然,這次在孟加拉掀起的“反印”活動,不僅是一些人的意志,還牽涉到政治因素。 要知道,上月初,孟加拉剛剛經歷過**,連續執政15年的現任總理謝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再次贏得大選,開始了她的第5個總理任期。
但選舉結果頗具爭議,孟加拉國反對黨民族主義黨稱其為“**事件,在選舉前夕在孟加拉國境內爆發,造成數十人死亡”。 由於不斷發酵,也引起了美國和西方國家以及印度對此事的關注。
畢竟,印度與哈西娜的關係這些年一直比較積極,所以連任對印度也比較有利。 這是反對黨指責印度“干涉”選舉的主要原因。 當然,撇開政治因素不談,孟加拉國對印度的怨恨並非一蹴而就。
“抵制印度”運動之所以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主要原因是兩國之間的交流也存在許多“不對稱”。據了解,孟加拉國每年從印度進口價值140億美元的商品,但其對印度的出口總額僅為20億美元左右,比例為7:1。
因此,這也導致了孟加拉國在經濟層面對印度的高度依賴。 從長遠來看,孟加拉人民自然會對印度不滿。 除此之外,不能排除孟加拉國受到馬爾地夫的影響,因為去年馬爾地夫選舉期間也發生了類似的“反印度”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近來中國與南太國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特別是莫伊茲訪華後,馬爾地夫與中國的關係更上一層樓,甚至不顧印度的反對,堅持讓中國科考船停靠其港口。
可以看出,印度目前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局勢也相當糟糕。 對此,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也公開回應了此事。 據悉,這兩天,蘇杰生曾公開表示,他們有必要承認中國對印度鄰國有影響力,但印度不應該害怕中國,應該歡迎競爭。
此外,他強調,中國在南太平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不能被視為印度外交的“失敗”。 相反,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做得更好。 儘管蘇杰生的言論相當客觀,但印度並沒有採取正當措施與中國競爭。
近年來,印度對中國公司的待遇導致了資產的不合理扣押、銀行賬戶被凍結以及中國公司高階官員的逮捕。 在這種情況下,中印之間必然不會有公平公正的競爭。 印度的這種風格也反映在其外交政策上,這導致印度的鄰國逐漸傾向於與他們保持距離。
因此,中印之間的競爭並不是最大的問題,但印度用什麼樣的姿態和手段來競爭,才是真正影響印度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
Project Sword (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