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於美國對相關規則的修改,晶元產品國內進口渠道被封鎖。 國內很多科技公司,由於美國晶元產品匱乏,在開發上開始出現問題。 為此,華為、中芯國際等中國企業紛紛開始加大在半導體領域的資本投入,推動國內晶元產業鏈快速發展。
隨著近兩年國內晶元產業的不斷發展,很多成熟的晶元產品被國產化所取代。 中芯國際在內地的三座新晶圓廠也已進入生產階段。 日前,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接連報道了多則訊息,外媒:形勢開始逆轉!
據了解,台積電自美國推出晶元法案以來,一直在追隨美國的腳步。 他們不僅計畫在美國建立5nm和3nm晶元工廠,而且還計畫將自己的工程師和裝置運往美國進行生產。 另一方面,在看到台積電的一系列措施後,老梅也在不斷考驗台積電的“底線”。 不僅承諾的工廠建設補貼出了問題,而且美國工會還要求台積電不要使用他們帶來的勞動力來建設美國工廠。
眼看在美國建廠收割美國企業訂單的計畫失敗,台積電開始逐步改變對外策略。
首先台積電美國工廠的投產被推遲。 台積電因補貼到期和限制增加,決定暫停在美國申請晶元補貼,同時推遲在美國建廠。 這相當於和老梅攤牌如果美國想要台積電的晶元產能和技術,就必須交換自己的企業訂單和建廠補貼。
其次台積電的高層管理人員發生了變化。 12月19日,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銀宣布,將在6月股東大會後退任,屆時公司總裁一職將由魏哲佳接任。 這也意味著,劉德銀此前迎合老梅的一系列布局,也可能隨著新任總裁魏浙嘉的離任而改變。
顯然,在台積電此前一系列迎合美國的布局中,他們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好處。 不僅美國晶元公司的訂單沒有全部流向台積電,而且第二個可能威脅台積電市場地位的競爭對手——英特爾也出現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台積電只能選擇“強硬”,通過推遲美廠生產日期、更換高層管理人員等方式,消除此前布局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台積電還宣布將在當地建立更先進的晶圓廠。據訊息稱,台積電已在當地嘉義科技園區設定了100公頃的1nm工藝晶圓廠。 這也意味著,即使台積電的美國工廠進入生產階段,其掌握的晶元代工工藝仍將與台積電本土工廠存在一定的代溝。
難怪有外媒說,形勢已經開始逆轉。 在國內晶元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果台積電繼續加大對美國市場的投入,不僅會失去原有的市場地位,還會為自己培育更多的競爭對手。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台積電終於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先進工廠。
為了緩和與台積電、三星等晶圓廠的關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近日公開表示,“美國晶元補貼將在未來兩個月內發放。 “此舉可能是為了繼續贏得台積電、三星和其他晶圓廠的支援。
不過,很明顯,台積電已經意識到了在美國建廠的風險,因此會在關鍵階段更換高層管理人員,推遲美國工廠的生產時間。 繼續將1nm工廠落戶本地可能是台積電最明智的決定。 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討論!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