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專案
每個招生季,所有學校都盡最大努力吸引高素質的學生。 其中,競爭最激烈的莫過於中國的五所大學和泛中國的九所大學。
值此2024年高考倒計時100天之際,南京大學招生官網發布了2024年招生的7大亮點。
來源:南洋理工大學官網7大亮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國首個面向全體新生的AI通識教育、蘇州校區持續擴招、雙學位課程擴容。 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報道了南洋理工大學首屆AI通識教育。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看看這些亮點的內容及其對其他中國大學的影響。
全國首個面向全體員工的人工智慧通識教育
2月27日,南京大學召開新學期工作安排會暨“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啟動會。 會上發布了2024年9月面向全體本科新生的“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總體規劃,這在全國高校尚屬首例。
南洋理工大學校長譚哲民院士表示,南洋理工大學充分發揮文理綜合優勢,以全校實力建立“人工智慧通識核心課程體系”,採用集中教學、小班研討、實地考察等多種教學形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資料思維, 計算思維和智慧型思維,提高學生的人工智慧素養和常識、技能和應用能力。
來源:南洋理工大學官網 南洋理工大學2024屆新生將針對全體教職員工實施AI通識教育,得益於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水平的強悍,並擁有享譽海內外的周志華教授。 對於非人工智慧領域的同學來說,這將是乙個很好的機會,對他們未來轉向人工智慧領域將有很大幫助。 對於想在人工智慧領域轉專業的同學,也可以提前了解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對人工智慧感興趣。
首屆面向全體員工的AI通識教育,將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高素質學生,對其餘五國產生一定影響。 那些想學習人工智慧但未達到人工智慧幾個核心專業分數的人,可以考慮南洋理工大學的非人工智慧核心專業,因為仍然有機會接觸到人工智慧選修課。
即使你不想轉行轉行人工智慧,在接受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後,也會對你未來的就業有所幫助,尤其是在人工智慧行業。
蘇州校區擴建
在南洋理工大學公布的七大招生亮點中,宣布“2024年南洋理工大學將繼續在蘇州校區擴建開設新學院,新工科專業將繼續加大本科招生計畫”,具體數量可以等待屆時南洋理工大學正式發布的招生計畫。
蘇州校區占地1690畝,長期規劃容納師生2萬人。 重點打造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功能材料與智慧型製造、化學與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地球系統與未來環境、數字經濟與管理科學等“五大科學集群”。
如果能按計畫完成,南大的學生人數很有可能增長到5-6萬,工程和人員的規模都會上來,穩扎穩腳跟在TOP3的競爭梯隊裡,問題不大。
來源:蘇州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今年2月,蘇州校區新增自旋晶元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子能製造研究所、能源與資源學院、前沿科學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
截至目前,蘇州校區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智慧型科學與技術、智慧型軟體與工程、積體電路、能源與資源、前沿科學、數字經濟與管理等6個學院,研究中心3個。
目前,蘇州校區已設定智慧型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智慧型軟體)、積體電路設計與整合系統、數字經濟四大熱門本科專業。
擴大雙學位課程
在許多行業需要跨學科知識的背景下,南洋理工大學設立了雙學位課程。
2021年開辦計算機金融實驗班,2023年設立德語和法律雙學位課程,分別招生。 2024年,南洋理工大學將繼續培養跨學科創新人才,並宣布計畫擴大大資料管理、工業智慧型與系統整合領域的雙學位課程招生計畫。
對於這個雙學位課程的具體情況,你可以等待屆時南洋理工大學發布的招生計畫和宣傳冊。
中國五國的格局
目前,華東地區的五所學校在綜合實力上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各有優勢。
南京大學官方宣布,“在第五輪學科評價中,優秀學科數量和優秀學科數量均有躍公升,學科綜合實力穩居全國高校'第一方陣'之列”。 16個學科被選為一級建築學科。
文理強的南洋理工大學目前在工科和醫學方面實力較弱,因此還無法與文理工醫科實力強的浙江大學,以及文理科醫學強的復旦大學等高校競爭,這在大學排名中有所體現。
從排名來看,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差距有點大,差距在工程醫學方面。 目前,南洋理工大學正在大力發展蘇州校區,完善新工科群,其實是在彌補短板。
不光是南達,華武其他人也沒閒著。 缺乏工科專業的復旦(文理醫強)也將在2024年啟動夏農計畫,推出積體電路與微納電子學、計算與智慧型、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智慧型機械人與先進技術四大新型工程創新學院,打造未來智慧型領域頂尖創新人才的先行試驗區。 並計畫在202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在不斷強化工程和醫學現有優勢的基礎上,上海交通大學加強了文理科。 時間不多了,南洋理工大學蘇州校區的發展仍需加快。
審查與建議
任何關於南洋理工大學招生的資訊都必須以南洋理工大學的官方網站為準。
華東地區的五所大學各有其獨特的學科優勢和特色,依然是乙個層次的學院,都在互相取長,努力發展。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五的競爭格局將持續下去。
誰能在TOP3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也許在 5-10 年內會有結果。
對於同年級的學院和大學,考生應根據自己的分數、喜歡的學科、未來的職業規劃等做出理性的選擇。
注:文中若有非自製圖表,已註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僅代表編輯觀點,有侷限性,不構成任何決策依據。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