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五周年。 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總書記繪製的藍圖添磚加瓦,成為國家戰略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流淌,南海蘊藏明珠的地方,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熠熠生機,繁榮昌盛,大灣區人民正以積極向上的姿態追逐發展機遇。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粵港澳產業合作體系就已初具規模。 “大珠三角”、“泛珠合作”、“一灣三區”等概念有著相同的歷史地理和40多年的合作交流經驗,早已被列入地方乃至國家戰略規劃議程。 2018年10月,一流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一大機遇和大文章,要做好。 2019年2月18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黨和國家的規劃下開始全面推進,粵港澳三地的聯絡更加緊密。 對於生活在大灣區11個城市的居民來說,相比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更實在在的體驗是認同感的提公升,他們現在有了共同的身份——大灣區人。
為了讓大灣區人民更便於工作和生活,多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鋪設道路橋梁、移山填海,建設了港珠澳大橋、深中走廊等超級工程。 23條高鐵、40條主要城際鐵路,拉近了城市之間的距離,無數人貨在軌道上實現了大灣區的內流。 同時,通過吞吐量最強的億噸級區域港口和三大國際航空樞紐的世界粵港區,加快了對外區域交流,形成了經濟對外迴圈。 在海陸空360°立體“硬連通”支撐下,粵港澳三地逐步融入物理空間,大灣區人南北自由流動,跨城跨境工作生活,實現“一小時生活圈”。 可以說,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版“想致富先建路”的新時代。
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殊背景下,為了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更加順暢,讓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適,除了“硬聯通”之外,還需要“軟聯通”。 多年來,內地城市、港澳三地城市不斷打破體制壁壘,深化交流合作,努力實現互利互聯互通。 為了創業,做事更智慧型,港澳企業商業登記實現了“一網通”; 為使患者就醫效率更高,可以按規定使用港澳上市藥品和醫療器械; 為方便跨境消費,無差別支付服務在三地普及。
除了軟硬體互聯,美好生活離不開智慧型製造和科學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自由包容的開放前沿,是幸福的勞動生活之地,更是科技創新匯聚智慧和人才的寶地。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建立5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平台和企業創新中心聚集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在這裡,華為不斷突破技術封鎖,自豪地將中國的“5G”搬上熒幕,無人駕駛計程車駛上廣州南沙街頭,最快的“零百加”純電動超級跑車在廣汽埃安誕生。 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不僅帶來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慧型製造”的轉變,而且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中,大灣區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從硬核基礎設施到制度對接,再到科技創新深度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了產業轉型公升級、科技進步與創新,而且每一項資料、指標的增大都落實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轉化為惠民的點點滴滴。 硬、軟、智慧型聯接相輔相成,讓生活在大灣區的人們真正實現心靈的連通。
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的未來將在日出日落的平凡生活中更加燦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在時代變遷中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