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保留所有權利,不得**,違者將予以追究。
新的一年,新的氣氛
龍年是一筆不小的事
龍年已經到來,蚌埠作為一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懷的城市,有許多地名都含有“龍”的元素。 你有沒有聽說過這些藏龍的地方,你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和傳說嗎?
蚌埠發布特別計畫《蚌埠地名故事,尋龍》,邀請蚌埠歷史人文學者探尋這些“龍”地名背後的故事,系列分為五期,將陸續講述五個“龍”地名故事,從龍年伊始(農曆新年第一天)到農曆新年第五, 每天一期,以造福讀者。歡迎朋友在微信評論區留言與我們互動。
今天
請看《蚌埠地名故事:獵龍記》。
雙龍山
曹山以北,珍珠橋東北,是龍子湖東岸較高的山峰。 它與曹山相連。 但它還有乙個神奇的名字——雙龍山。
雙龍山(田婉榮攝於2017年10月)。
從歷史上看,黃河從北宋開始南移,導致元、明、清三代洪水氾濫。 當時,曹山坡下的曹湖,因為是河灘湖,不是被淹就是被旱。於是,湖邊的人們,面對焦燒的秧苗,渴望著長旱甘露,把自己的美好願望變成了“雙龍雨行”的神話傳說。
雙龍山(田萬榮攝於2022年8月)。
相傳一年春夏不見一滴雨,中午不收,秋天種的莊稼難得落地,湖邊幾百里外的農民心如湯沸騰。 但沒過多久,奇蹟就發生了:發黃的莊稼開始變綠,水分從地面的裂縫中公升起。
村民們感到驚訝和困惑。 一天晚上,漁夫曹二在湖邊釣魚,突然看到湖中央有乙個漩渦。 過了一會兒,兩條小白龍從水裡公升起,在湖邊游來游去,穿過霧雨,莊稼上布滿了晶瑩剔透的水滴,裂開的田地濕潤了。
於是,農民們把土地廟搬到了湖邊,前來供香下雨。 這得罪了地主,他罵小白龍私雨,騙香,違反天規,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大怒,派龍虎帶著天兵和將領,騎著兩條小白龍到雨時,不顧百姓的懇求,當場殺了他們。
第二天早上,發現山坡上躺著兩條小白龍,都蓋上草蓆,從湖裡取水運到山上,澆在它們身上,希望它們晚上能風雨露雨地回到湖邊。 不過,幾天幾夜過去了,終究沒有恢復過來,等大家開啟草蓆,就變成了兩排青石。 光禿禿的山坡上的兩排青石,斷斷續續,蜿蜒曲折地向湖邊延伸,據說是“雙龍雨”留下的遺物。
為了永遠緬懷,農民們開始將曹湖改名為“龍湖”,曹山北邊的山也改為“雙龍山”。 在湖西岸的靈家壩(今南北分界碑的位置),人們還建了一座龍王廟,每次盼望這一天,都要進廟燒香祭祀。
雙龍山(田婉榮攝於2022年3月)。
這個美麗的傳說,是農業時代人們期待風雨順遂的期盼。 時代變了,龍湖兩岸的星星變了,人們最需要的就是渡過水漲落的湖面,搭建交通橋梁。 明清時期,鳳陽府經淮遠的官道要穿過龍子河的“徐橋”。 然而,它長期以來一直無法滿足現代蚌埠城市交通的需求。 希望蚌埠這個新興城市能夠向四面八方開放。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明珠橋”建在勝利路東口; 同時,在上游河面上修建了一座簡易的“雙龍橋”,並築壩拓寬上游。 隨著城區向南發展,外環路要經過龍湖,在“雙龍橋”所在地架設了一座現代公路橋。
雙龍橋(田萬榮攝於2023年9月)。
2005年10月雙龍大橋通車時,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它以前的地名。 這座橋從東海大道向東橫跨湖面。 大橋全長796公尺,全寬35公尺6公尺,橋式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設計摒棄了單一不變超長橋的缺點,更注重橋梁在長度方向上的韻律和韻律,既增加了橋梁的美感,又賦予了橋梁時代氣息。 作為蚌埠風景區的標誌性建築,對龍湖風景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和交通具有重要意義。
雙龍橋再現一番新景象,湖岸上的人們不禁感慨:當年下雨的兩條小白龍,如今化作彩虹,躺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正在為現代蚌埠城做出新的貢獻。
*:蚌埠** 社會規劃:朱素賢 特約撰稿人:郭學東(省文化歷史研究館館長、市博物館顧問) 特約攝影:田晚榮 編輯:周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