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客戶端。
2月22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阿爾茨海默病前20年的生物標誌物變化”的文章。 首次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無症狀至症狀階段腦脊液和影像生物標誌物的動態變化,詳細闡明了阿爾茨海默病發病中最早的生理病理變化關鍵節點,為新藥開發提供了時間視窗指導,也為超早期診斷和精準干預提供了有力證據。
據悉,這是全球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隨訪縱向佇列研究,反映了阿爾茨海默氏症診斷前生物標誌物的變化,在中國人群中觀察了20年。
阿爾茨海默病通常分為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D)和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SAD)。 相較於有明確遺傳證據的FAD相比,SAD的發生時間和發病難度更大**,生物標誌物變化的研究需要更大的佇列和更長的隨訪時間,這使得實現SAD的精準防控更具挑戰性。
自 2000 年以來,超過 30,000 名參與者每 2 至 3 年接受一次腦脊液檢查、認知評估和腦成像檢查,直到他們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死亡、失訪、退出或直到研究結束。 共納入648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受試者和648名認知持續正常的受試者,並比較了兩組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腦脊液生物標誌物變化的時間軌跡。 研究結果顯示,阿爾茨海默病組與認知正常組生物標誌物差異的順序和時間點分別為A:A(診斷前18年)、A42 40(診斷前14年)、P-Tau 181(診斷前11年)、T-Tau(診斷前10年)、NFL(診斷前9年)、海馬萎縮(診斷前8年)、 和認知能力下降(診斷前 6 年)。
該研究還發現,隨著認知能力的下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A42和A42 40的腦脊液變化率最初顯著加快,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為25分和邏輯記憶評分為11分時達到峰值。 隨後,變化速度逐漸減慢,但認知評分進一步下降,揭示了認知水平和外周標誌物之間的變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