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發病率新進展 中國科學家發現重要生物標誌物
近日,復旦大學的乙個研究團隊利用大規模蛋白質組學資料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發現了未來痴呆風險的重要血漿生物標誌物它可以將痴呆的風險提前 15 年**。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衰老》雜誌上,主要期刊《自然》評論說,這項研究“標誌著血液測試的開發向前邁出了一步,該測試可以在早期無症狀階段檢測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型別的痴呆。 ”
早期識別和干預痴呆可以顯著減輕疾病負擔。 由於傳統侵入性或高成本檢測技術的侷限性,研究人員希望找到方便、非侵入且可靠的生物標誌物進行篩選。 復旦大學類腦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研究所馮劍峰教授、程偉教授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餘金泰教授團隊,基於大樣本佇列資料,對52,645名非痴呆社群人群進行了平均14年以上的隨訪, 其中1,417名受試者被診斷為新發全因痴呆(ACD),患者被診斷為新發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被診斷為新發血管性痴呆(VAD)。 通過分析來自 1463 種血漿蛋白的資料,該團隊發現了對痴呆極為有價值的血漿生物標誌物**。
據研究團隊介紹,經過模型分析和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GFAP、NEFL和GDF15這三種血漿蛋白一直是與新發ACD、AD和VAD風險相關性最顯著的。 對不同血漿蛋白水平與疾病臨床進展風險之間關聯的分析發現,基線GFAP,NEFL或GDF15水平較高的參與者未來患痴呆的風險顯著增加。 例如,基線GFAP較高的人比基線GFAP水平較低的人未來患痴呆的機會第二次32倍。
據報道,這項研究可以將痴呆的風險提前15年,準確率超過90%。 “這表明蛋白質組學可以在腦部疾病的早期準確識別和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並為未來的腦部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程偉說。
研究團隊透露,下一步將圍繞中國痴呆風險人群進行資料收集和交叉驗證,對相關資料進行校正,並開發最適合中國痴呆風險的資料模型。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