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王峰、李思佳。
今年1月,“申海一號”專案二期的導管架乘駁船從深圳赤灣港起航,在南海北部海域滑入水中,準確到位,導管架8條腿12根裙樁,相當於4400多輛汽車的重量, 近36層的民用房屋高度,將提公升海面上巨大的油氣生產平台。
駁船上“申海一號”二期工程的導管架。 新華社.
據介紹,“深海一號”二期工程全面投產後,“深海一號”天然氣儲量可由1000億立方公尺增至1500億立方公尺,峰值年產量由30億立方公尺增至45億立方公尺,將繼續為海南保稅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可靠的清潔能源。
當前,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共識,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長點。
海上裝備方面,2024年新年第一天,隨著一聲響亮的汽笛聲,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摩度”號從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出發,開啟首次商航。
迄今為止,中國已成功捧起了世界造船業的三大“皇冠上的明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和大型遊輪。 根據工信部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將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
1月1日,“愛達·莫杜”號停靠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無人機**) 新華社記者丁婷攝。
海洋蘊藏著大量的綠色和清潔能源。 近年來,在科技的驅動下,海洋能源“綠色寶庫”加速開啟,從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發電到海上石油、天然氣、可燃冰開採。
2023年12月12日,廣核集團惠州港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滿負荷併網,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百萬千瓦海上風電專案建成投運。 中廣核總經理高立剛表示,該專案共安裝104台海上風電機組,每年可為廣東省提供約3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
同時,“海上風電+製氫”、“海上光伏+海水淡化”等一系列“海上能源+”一體化發展新形態不斷湧現。 2023年5月,深海漂浮式風電平台“中海觀瀾”成功併入文昌油田集團電網,標誌著我國深海風電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標誌著海上油氣發展邁向“綠色電力時代”的關鍵一步。
中廣核惠州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 新華社.
從清潔能源開發、海洋牧場建設等現代海洋產業,到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海水淡化等新興技術,再到綠色港口、海洋生態修復等解決方案,......一系列海洋科技創新持續賦能中國經濟。
今年2月3日,中海油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冷能養殖示範專案啟動,將綠色能源與海水養殖創新相結合,綠色能源基地成為“藍色糧倉”和“海洋牧場”。
尋找水流入大海的聲音,穿過金屬管架和混凝土氣罐,喜歡低溫海水的紅斑石斑魚、皺鮑魚、龍蝦等高價值海鮮,在海邊有一間“空調房”。
廣東大鵬LNG總裁郝雲峰表示,LNG與海水進行熱交換後,海水溫度將降低5%左右,適合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生長。 據估計,通過冷能養殖,綜合成本可降低30%左右。
中海油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冷能水產養殖示範專案。 新華社.
根據《2023年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2022年中國海洋總產值為95萬億元,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公升,“藍色引擎”的韌性得到展現。 沿海省(市、區)要抓住海洋發展機遇,加快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大海表示,當前,海洋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權益維護等科技創新要求不斷提高,下一步,我國仍需加大對深海戰略資源勘探開發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 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海洋智慧型裝備、海洋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推動海洋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