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性”法國。
近年來,法國推出了一系列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舉措,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 其中一項措施是法國計畫推進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並表示如果發現違規,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25%的進口稅。
此外,法國也為國內電動汽車使用者提供了財政補貼,但這一政策並沒有使國產電動汽車受益。 此舉顯然是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公然歧視行為,是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公然挑釁。
法國這樣做也是為了一己私利,打壓中國的新能源品牌,讓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失去競爭優勢,給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甚至給新能源汽車產業足夠的機會。
但此舉不僅破壞了中法、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而且在中國引發了激烈的競爭,將導致中歐之間爆發一場“**戰爭”。 據美國評論**,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歐洲汽車行業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創”。
盧沙野大使發出的警告。
針對法國的上述行徑,我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對法國進行了猛烈的批評和訓誡。 盧沙野大使表示,如果法國打算發動一場“一流戰爭”,法國電動汽車企業將受到中方的“難以抗拒”。 盧沙野大使還表示,法國此舉“入不敷出”,法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根本沒有優勢,仍處於“萌芽狀態”,無法與中國競爭。
盧沙野大使的這番話並非沒有針對性,但他也是有根據的。 事實上,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不僅在技術、規模和市場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而且在不斷創新發展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 相比之下,歐洲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仍處於“二梯隊”水平,不如日韓。 未來,只有中國和美國才能爭奪新能源汽車的霸權,而歐洲只是“跟風”。 相比之下,法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影響力甚至可以用“剛剛起步”來形容。
法國的真實意圖。
那麼,當法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遠遠落後於中國時,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筆者認為,這可能是法國在馬克龍執政期間為了贏得國內人民更多選票而採取的一種政治策略。 法國人民為法國作為該國的主要經濟支柱而感到無比自豪。
而且,法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中國展開了激烈的對抗,這必定讓法國人非常不舒服和不高興。 因此,法國當局對中國電動汽車採取了“歧視性”政策,以此來展示其“強硬”和“保護”的態度,以提高其在公眾眼中的知名度。
然而,此舉只是“虛張聲勢”,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法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劣勢,也無法阻止中國在該地區的崛起。 相反,此舉只會激起中國的不滿和報復,使中法、中歐經貿衝突不斷激化,從而對兩國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在接到呂沙野駐日大使的告誡後,法國也應該克制言行,絕不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