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動態激勵計畫
說到澳大利亞的首都,有人認為是雪梨,也有人認為是墨爾本,但實際上,坎培拉才是澳大利亞真正的首都。
坎培拉位於雪梨和墨爾本之間,是澳大利亞第八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亞為數不多的內陸城市之一。 與雪梨、墨爾本相比,坎培拉確實是乙個默默無聞的小城市,但坎培拉卻是乙個完全按照規劃建設的政治中心,在空間布局、綠化景觀和建設等方面對世界城市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啟示。
澳大利亞是移民的故鄉。 1606年,荷蘭人在南半球發現了新大陸,歐洲人將其命名為澳大利亞,意為南方的土地。 1770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從雪梨登陸澳大利亞,建立了殖民地。 1851年,殖民者在墨爾本發現了黃金,淘金者蜂擁而至墨爾本,導致該鎮迅速發展。 1901年,澳大利亞宣布獨立,首都的選擇成為新的挑戰。 雪梨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墨爾本是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經過討論,最終決定在雪梨和墨爾本之間建造乙個新的首都,墨爾本被暫定為臨時首都。
首都是該國重要的政治中心,該位置需要關注安全問題。 通過對數十個定居點的研究和選擇,最終決定在大分水嶺南段的兩座山之間建造首都,並將其命名為“坎培拉”,意為“匯合之地”。 山地對城市有很好的防禦功能,山區氣候涼爽宜居。
1912年,澳大利亞聯邦**發起了世界城市設計競賽。 在137個設計方案中,美國景觀設計師沃爾特·伯里·格里芬(Walter Bury Griffin)的方案脫穎而出。 Griffin的設計受到“田園城市”的影響,在形式和概念上是最接近“田園城市”的現代大都市,注重城市空間與生態空間的融合。 規劃將環輻射、中軸對稱的規劃策略融入空間布局中,充分體現了有規律秩序的景觀美學。
環形路網的肌理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環環交織、多點的空間結構幾乎與“田園城”一模一樣。
格里芬在城市中規劃了乙個巨大的人造湖,後來被命名為格里芬湖,現在是坎培拉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間。
1927年,坎培拉的建築開始形成,首都從墨爾本遷出。 格里芬湖將城市劃分為多個集群,每個集群形成乙個放射狀的空間結構,由城市的主幹道連線。 格里芬湖南岸的中心區域是行政辦公集群,中心點是國會大廈,是澳大利亞的政治中心。 規劃形成以聯邦大道、國王大道、憲法大道為三邊的等腰三角形,以國會大廈、舊議會大廈、戰爭紀念館為中心,形成城市中軸線,同時也是城市最重要的景觀走廊,與美術館等公共服務建築同為一體, 科技館、高等法院整齊地分布在中軸線兩側。以兔子島為中心,位於格里芬湖北岸的北部地區,是坎培拉的另乙個城市中心,空間結構略有變化,中心呈六邊形放射狀,以商業、居住和教育為主要功能。
除了超大型人工湖外,格里芬集團內還擁有大量的生態空間,使坎培拉成為世界上最綠的城市之一,公園和綠地佔全市面積的58%。
坎培拉是一座完全在現代規劃策略的指導下建造的城市,被認為是生態巴洛克式規劃的先驅。 其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前瞻性規劃、政治智慧和對自然文化的尊重,是全球城市規劃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