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預測,三個聯盟可以瓦解美國的霸權以及中國將扮演什麼角色
在閱讀之前,我們誠摯地邀請您點選“關注”,這不僅會讓您更容易參與討論和分享,也讓您下次更容易找到相關文章。
我們非常感謝您的支援。 1997年,美國戰略理論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在其著作《西洋棋大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中提到,儘管美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並確立了霸權,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霸權是絕對穩定的。
事實上,對美國構成巨大威脅的聯盟有三種,如果其中一種形成,就可能導致美國霸權的瓦解。 更糟糕的是,如果這三個聯盟同時形成,那麼美國的崩潰可能就不遠了。
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布熱津斯基的身影,他的背景是什麼,他與哪些聯盟有關? 為了理解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首先熟悉這本書的作者,即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他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是波蘭人。 布熱津斯基出生於1928年,父親是一名波蘭外交官,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母來到加拿大。
波蘭裔美國人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憎恨蘇聯的歷史。 他心中始終有與蘇聯作戰的決心。 儘管他對祖國的遭遇感到難過,但他沒有回到中國,而是選擇留在北美,在哈佛大學學習。
1953年,他移居美國,並在問題研究中心和國際問題中心工作了幾天,在那裡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蘇聯的動態。
他對蘇聯的仇恨使他堅決反對緩和政策,主張與蘇聯對抗到底。 然而,隨著60年代美蘇霸權形勢的變化和個人的成熟,他的觀點也發生了變化。
他開始在適當的時候主張妥協,並逐漸削弱蘇聯的影響力。 他的理論能力得到了蘭德公司的認可,1962年後,他成為美國尖端戰略研究機構蘭德公司的顧問。
這些經歷顯示了布熱津斯基的理論水平和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34歲的他正值壯年,已經是一位傑出的政治人物。 他曾擔任甘迺迪的外交政策顧問和詹森的科學顧問。
然而,1976年是他職業生涯的巔峰。 那一年,卡特當選為第39位美國人**。 作為卡特的堅定支持者,布熱津斯基被任命為事務助理,並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決策者之一。
1979年1月1日,卡特時期,他積極推動中美合作,在中美正式建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令他引以為豪。
然而,他的外交政策決定並不完全成功。 他主張與蘇聯妥協以緩和世界緊張局勢,但美蘇關係因此緩和,蘇聯隨後入侵阿富汗,這讓卡特非常尷尬。
布熱津斯基隨後主張對蘇聯實施制裁,但為時已晚,卡特的支援率直線下降。 此外,他在伊朗騷亂中的決策一團糟。
1978年,伊朗陷入動盪,巴列維王室的統治搖搖欲墜,但美國在伊朗動亂後沒有支援**勢力,最終導致巴列維王室被推翻,霍梅尼上台並開始實施反美政策,這讓美國在中東失去了乙個盟友。
卡特**因德黑蘭人質事件再次決策失誤,導致**聲望**落選,布熱津斯基也失去了***事務助理的職位。
布熱津斯基雖然對政治和外交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他在政治上失敗後,一度被政客們視為“災難之星”。
然而,這次失敗的經歷並沒有使布熱津斯基失去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深刻地認識了政治和外交的實際運作過程,成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戰略家。
他的精確預言,包括著名的蘇聯解體預言,使他在蘇聯解體後聲名鵲起,他的理論重新流行起來。 從那時起,他寫了一系列書籍,包括《偉大的西洋棋遊戲: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他在書中分析了全球形勢,並認為美國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安全,有三個聯盟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如果它們同時形成, 美國將面臨滅絕。
第一種選擇是東亞聯盟,也稱為中日韓聯盟。 三國自古以來就緊密相連,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南韓和日本歷來將自己視為“小中國”。
近代以來,三國交往日益增多,“東亞統一”的思想誕生了。 當時,朝鮮半島還不是**,朝鮮和南韓是乙個國家。 這個想法最初是由日本人付諸實踐的,目的是建立乙個包括中國、日本和南韓在內的“大東亞共榮圈”,但結果是眾所周知的:日本在這個過程中加入了霸權因素,以“東亞共榮”的名義肆意欺負和侵略中國和南韓,“,最終導致日本戰敗,在中朝半島損失慘重。
戰後,三國關係一度緊張。 朝鮮半島**分為南北兩部分,韓戰爆發。 中國支援朝方,兩國關係惡化。 同時,同為美國盟友的南韓和日本關係不佳,南韓反對日本軍事化,並要求賠償其在戰爭期間對朝鮮半島的壓迫和掠奪。
但到了70年代末,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中西方進入“蜜月期”,與日本正式建交。 與此同時,南韓的外交政策調整,開始向中國靠攏,並試圖與朝鮮進行談判。
1992年,中韓建交,**交往增多。 在這種背景下,“東亞團結”的呼聲再次出現。 這三個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聯合起來,他們的影響力將足以與美國抗衡。
但是,實現統一仍存在許多困難。 首先,三國之間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如日本對中韓的侵略、拒不完全認錯等,對兩國人民的感情造成了損害。
此外,中日韓之間也存在真正的衝突,如島嶼爭端和領海衝突。 南韓和日本本身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除非美國削弱其在東亞的影響力,否則很難實現中日韓聯合聯盟。
第二個可能的聯盟由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組成。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布熱津斯基已經預見到重新崛起可能帶來的潛力和威脅,儘管他正處於動盪之中。
而伊朗加入這個聯盟的原因,與長期存在的“印度洋夢”有關。 希望獲得印度洋沿岸出海口,這個夢想從未實現,直到1979年後,伊朗從乙個國家轉變為乙個反美國家,這為兩國深化合作提供了機會。
布熱津斯基提到的**應該是指中亞,它通常被視為勢力範圍。 一旦中俄伊三國結成聯盟,將對美國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而這個聯盟的力量將橫跨歐亞大陸,所以美國非常忌憚這個聯盟。
從歷史上看,歐洲一直夢想著乙個涵蓋整個歐洲的聯盟,而這個夢想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存在。 儘管法國和德國試圖實現這個夢想,但都失敗了。
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退出了歷史的中心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美國,這讓許多歐洲人深感迷茫。 因此,戰後,歐洲開始組建自己的聯盟,即歐盟,但這個歐盟拒絕了**,因為歐洲國家總是害怕**的影響和侵略野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歐洲和**在未來無法調和。 幾十年前,法國和德國是生死敵人,但現在卻是盟友,這說明歐與**的和解並非不可能。
如果歐盟真正一體化,它就會形成"大歐盟"那麼這個聯盟將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將對美國的霸權產生巨大影響。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布熱津斯基如此關注這三個聯盟的形成。 正如他所警告的那樣,一旦中國、日本、南韓、歐洲和伊朗組成乙個龐大的聯盟,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場災難,美國的霸權也將徹底崩潰。
然而,這只是布熱津斯基的觀點,鑑於他過去的工作,書中可能也有霸權主義思想。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多極化、和平共處,這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我們期待人類社會真正團結起來,走向更廣闊宇宙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