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評選出的“202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步新聞”揭曉。 該活動已連續舉辦23年,由於公平公正地評選了權威人士,該活動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廣大公眾了解科技前沿新聞的重要渠道。
2023年評選出十大科技進步新聞,可以找到不少高校,這也充分體現了高校的前沿科研實力。 那麼,在2023年中國科技進步的十大新聞中,哪些高校深度參與並做出了貢獻?
**核電站採用高溫氣冷堆技術,首座高溫氣冷堆示範核電站由中國華能牽頭,清華大學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聯合建設,國產化率約93%。
清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大學,在多項學科評審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該專案涉及學科眾多,參與高校數量眾多。 然而,國內大學教授以太空人和有效載荷專家的身份進入空間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桂海超是第乙個。 這也充分體現了北航在航天任務中的參與和重要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學科連續兩次被評為A+,實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北京大學彭連茂院士和邱晨光研究員團隊的研究成果成功克服了國際上金屬與半導體在二維領域接觸的問題,為突破傳統電晶體因接近物理極限而產生的侷限性提供了可能。
北京大學在多個科學學科上的領先地位是其他大學無法彌合的差距。
這是中山大學與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單位王萌教授團隊合作的結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在第四輪學科評選中,中山大學物理學科為A-,清華大學為A,華南理工大學為C+。
該專案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段寶巖院士團隊完成,是全球首個全鏈路、全系統的SSPS地面驗證系統,主要技術指標世界領先。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資訊與通訊工程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最近兩輪學科評審中屬於A類學科。
這是由山東大學孫金鵬教授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李倩研究員團隊完成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山東大學是一所傳統強校(東齊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後起之秀,實力也不弱。
此外,多所高校還參與了我國耐鹼基因的發現、耐鹼基因提高作物產量的發現、火星氣候變化天問一號研究成果的發現、中國第一口萬公尺深的探井鑽探、FAST中納赫茲引力波證據的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