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科研的資助越來越強大,自然科學不僅資助的專案越來越多,而且資助的也越來越多。例如,基礎科學中心專案是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定位最高、資金最多的專案。
自2016年成立以來,該專案每年資助的專案數量不超過15個,直接資助可達8000萬。
如此高的資金水平,要求自然非常嚴格。 申報專案必須瞄準國際科學前沿,致力於突破,產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占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制高點。
申請者也有特殊要求,主要是因為申請團隊的學術水平走在科學前列,學術帶頭人應為相關領域的國際知名科學家,具有較強的學術巨集觀調控能力、科研組織能力,具備聚集跨學科優秀科研人才的能力,年齡不能超過60周歲。
在專案選題、專案數量、申請條件等方面都有限制,因此每年只有少數高校能夠獲批基礎科學中心專案。 獲批機構不僅顯示了其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也顯示了年輕研究團隊的實力。
一旦一所大學被批准用於基礎科學中心專案,它往往會打破大學甚至其所在省份的歷史。 例如,燕山大學在2022年獲批“材料高壓控制”專案,直接經費6000萬元,這不僅是該校首個獲批的基礎科學中心專案,也是河北省的歷史性突破,被認為是燕山大學科技發展的里程碑。
如今,陸續有高校爆料獲批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礎科學中心專案,有的打破了大學的歷史,有的正在邁向下乙個台階。
西南交通大學獲批“現代鐵路動力學與載體安全”專案,既是西南交通大學第乙個基礎科學中心專案,也是工程與材料科學繫在交通領域的第乙個基礎科學中心專案,創造了兩個歷史性突破。
南京醫科大學獲批“常見慢性病最佳基礎精準預防”專案,由沈紅兵牽頭,也是該校的歷史性突破。
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是該專案首次獲得批准。 該大學獲批“極端流量多過程問題研究”,旨在解決超高速飛行、風沙控制等國家重大需求的關鍵科學問題。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南大學。 2020年,學校首次獲批“數字經濟時代資源與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基礎科學中心,不僅是中南大學首個基礎科學中心,也是湖南省首個基礎科學中心。 如今,中南大學已被批准為第二基礎科學中心“地球時空標桿”,可謂錦上添花。
然而,中南大學卻幸運地獲批了“地球時空基準”基礎科學中心專案,依託的是空降校長李建成院士。 李建成院士一直在武漢大學工作,2015年後擔任副校長,2022年9月空降到中南大學擔任校長。
眾所周知,申報這樣乙個重大專案需要多年的準備,很明顯,李建成院士在武漢大學工作期間就已經開始申請這個專案了。 如果你繼續在武漢大學工作,這個基礎科學中心的牽頭單位將是武漢大學。 無奈,專案跟著人走,李建成院士來到了中南大學,中南大學自然成為了領頭單位。 這相當於說李建成院士把武漢大學的基礎科學中心帶到了中南大學。
李建成在武漢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留任任教,曾任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院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測繪科學的領軍者,“地球時空基準”基礎科學中心自然與武漢大學密不可分,因此該專案由中南大學、武漢大學、習測繪學院聯合申請。 這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中南大學測繪學科的發展。 兩所大學位於鄰近的省會城市,距離不遠,交通便利,是姊妹大學,因此通過集中兩所大學的精力進行研究,有利於取得突破。
統計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現在,獲批基礎科學中心專案的高校不到30所,幾乎全部為“雙一流”,其中“985”高校為主,燕山大學除外,突出了燕山大學在單學科領域的領先地位。 (見文末附文)。
網友們,高校的高水平不僅體現在培養人才的高素質上,更體現在科研專案的高水平上。 從科研專案的數量和水平上,我們確實可以窺見高校的實力。 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為百家《生命透鏡》原創、首發,不允許攜帶; 此帳戶不設定同名帳戶或其他帳戶 **; 文章中的資訊來自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絡刪除)。
參考文章(您可以在此號碼的主頁上搜尋和閱讀):
22所大學設有“基礎科學中心”:北京大學5所,清華大學2所,武漢、浙江和廈門 2所。
國家研究中心、國家創新中心、基礎科學中心、前沿科學中心:有什麼區別?
燕山大學即將獲批國家級“基礎科學中心”:雙創紀錄。
北京大學將擁有9個基礎科學中心,其中醫學系將佔4個:合併呈現“好處”。
基礎科學中心的尖端程度如何? 看看東南大學的“資訊元材料”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