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這兩天國內的“速凍模式”後,現在已經迅速進入了“公升溫模式”。 這次公升溫的規模並不遜色於前兩天的降溫,不禁讓人相信,前**對於暖冬的評價似乎是準確的。
然而,如果我們展望未來,氣候變暖的趨勢可能會發生變化,甚至有人認為,短期內迎來冰河時代並非不可能。 未來地球的溫度會經歷什麼樣的變化? 冰河時代會再次到來嗎?
在電影《後天》中,地球在短短幾天內就處於閃凍狀態,但實際上,科學家並不認為溫度會這麼快降溫。 然而,近年來,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整體即將降溫。 此前,甚至有科學家提出了乙個具體的時間表,稱地球將在2030年迎來小冰期。
這是來自英國的乙個科學家團隊,他們在2015年夏天的皇家天文學會會議上展示了他們基於新模型的太陽週期研究結果。 新的研究模型使科學家能夠專注於太陽的表面和對流區域,並發現到2030年太陽活動將減少60%。
隨著太陽活動逐漸減弱,地球溫度會相應下降,整體溫度也會下降,小冰期似乎正式到來了。
科學家觀察到,太陽的活動會周期性地變化。 一組研究人員提出的乙個新模型推測,太陽活動的規模將在太陽活動的第25個週期達到頂峰,而這個週期的高峰將在2022年左右。 目前,太陽仍處於這種活動週期中,其表面和對流區域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 然而,從2030年到2040年,太陽活動將進入第26個週期,地表和對流區的電磁波活動將不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規模的縮小。 科學家認為,一旦出現這樣的模式,電磁波的相互作用將是破壞性的,可能會影響地球的溫度,類似於“蒙德極小期”期間的溫度變化。 蒙德極小期是指歷史上70年的小冰期,在此期間,氣溫普遍下降,英國的所有河流在冬季都會結冰。 當時的油畫描繪了英國人在結冰的泰晤士河上滑行。 最近的研究表明,蒙德極小期,當時太陽活動確實非常微弱,而地球正處於小冰期。 然而,現代科學界尚未明確確定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必要的相關性。 根據英國科學家此前的**,如果太陽活動在2030年確實減弱,地球的整體溫度可能會相應下降。
以上**是基於太陽活動的考慮。 除此之外,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軌道的變化也會導致地球表面溫度的劇烈波動。
地球溫度有週期性的變化,這是科學界普遍認可的。 根據以往的南極岩心分析,全球氣溫在過去42萬年中一直在不斷變化,呈現出明顯的週期性規律。
一些科學家指出,冷熱交替的迴圈大約是10萬到12萬年。 其中,10000年是溫暖期,90000年是寒冷期。 20 世紀的研究表明,地球在 1最高溫度在7萬年前達到,此後溫度繼續下降。
據估計,全球暖流期已經結束,未來還會有更長的寒期。 這個過程將逐漸發展,而不是突然發展。
同意這一觀點的科學家認為,無論是人類活動還是大規模火山噴發都無法改變地球的整體溫度趨勢。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一直在談論氣溫上公升,但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量的增加並不能扭轉地球溫度持續下降的趨勢。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界就開始出現全球氣候降溫的想法。 當時,一些科學家甚至警告說,地球在上一次小冰期500年後已經度過了溫暖期,溫暖期即將結束,小冰可能會再次到來,導致全球氣溫下降和整體氣候變化。
因此,一些科學家堅持認為,21世紀的地球可能會迎來乙個小冰河時代。 結合科學家在2015年提出的太陽活動減弱的想法,全球氣溫下降和太陽活動下降的趨勢似乎會有一些重疊。
當然,以上觀點和**只代表一種可能性,並非100%結論。 多年來,隨著全球變暖的想法成為主流,氣候涼爽的想法已被邊緣化。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科學家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證據。 例如,十多年前,北半球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寒流,導致氣溫急劇下降,而北極冰蓋沒有融化,反而增加。
目前,我們正處於21世紀,是否會有小冰期,科學家們的看法還不清楚。 回顧2008年我國低溫凍雨的自然災害,當時的國內氣象學家認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仍是自然因素,人類活動不足以影響區域氣候的基本屬性。
地球的歷史表明,氣候在不斷變化,從來沒有停滯的情況。 根據目前的研究,地球的溫度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主要發生在10,000至22億年前之間。 科學家觀察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冰期和間冰期交替。
從10,000年前到今天,被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也被稱為後冰期氣候。 最近一兩百年被稱為現代氣候,指的是氣象觀測記錄的氣候條件。
這種劃分只是大勢所趨,氣候變化在不同時期也非常明顯。 目前科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0,000年後的這段時間。
挪威的科學家研究了該國雪線在過去10,000年中的變化。 他們發現,在這段時間裡,雪線變化很大,這表明世界氣候也經歷了很大的波動。
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從西元前 5000 年到西元前 1500 年,全球氣候總體宜人,平均氣溫比今天高 3 到 4 攝氏度。
然而,從 15 世紀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了相對寒冷的模式,尤其是在 1550 年至 1850 年間,當時平均氣溫比今天低 1 到 2 攝氏度。
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純粹從數字上看,變化的幅度似乎都不是很大。 然而,溫度波動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這種全球性的溫度波動,其影響範圍很廣。
從中國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在過去的5000年裡,中國至少經歷了四個溫暖時期和四個相對寒冷的時期。 例如,早期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約2攝氏度,整體氣候較暖和。
然後,從西元前 1000 年開始,氣候開始在冷熱之間顯著波動。 從那時起,中國氣候變化最明顯的特徵是溫暖期變短,變暖幅度逐漸減小。
因此,從歷史上看,整體氣候確實正在從溫暖轉向寒冷。 然而,自現代社會開始以來,全球氣溫波動很大。
例如,在北極,1919 年至 1928 年間,巴倫支海的氣溫比往年高出 8 攝氏度。 到上世紀 30 年代,該地區甚至有嗜熱魚。
然而,這種趨勢並沒有繼續下去,全球氣候在上世紀40年代再次開始降溫。 北極的氣溫越來越低,到上世紀60年代,冰島和格陵蘭島之間的水域被凍結了。 甚至有一種現象是北極熊在冰上直接從格陵蘭島走到冰島。
然而,這種趨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到了70年代,全球氣溫開始出現上公升的跡象。 80年代後,這種上公升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需要強調的是,全球變暖的想法也在70年代逐漸浮出水面。 根據一些新的想法,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是導致溫度公升高的原因。
因此,從地球整體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溫度波動是大勢所趨,而不是永恆的現象。 今天,科學界的主要分歧是最近的溫度變化是否是地球自然氣候的結果。 還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
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溫室效應進一步加劇。 就這種因果關係而言,全球氣溫的上公升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並且未來可能會繼續上公升。
然而,乙個根本性的問題是,人類活動能否從根本上逆轉全球氣候變化。 人類文明作為乙個整體只存在了幾千年,而地球的地質歷史卻是數十億年,氣候變化也是乙個長期的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現代人類很難確定他們的活動是否會在未來對地球產生影響。
此外,同樣難以比較和驗證全球變暖趨勢將持續多長時間,以及它們的程度與歷史氣候有何不同。
因此,這一時期的氣溫上公升是相對孤立的,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並不完全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
總體而言,科學家之間分歧的真正焦點是人類活動是否會逆轉氣候變化。 相信氣候將繼續變暖的人自然會相信人類活動將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關於氣候降溫,從週期規律的角度來看,未來似乎無法改變這種情況。 但和前者一樣,今天的人們不可能準確**,只有在氣候變化發生之後,子孫後代才能總結規律。
因此,無論氣候是變暖還是變冷,降溫是否會遵循過去的週期規律,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來感受和體驗。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人類正在呼籲保護地球,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人類本身。 畢竟,如果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沒有任何影響,那麼未來地球氣候將如何變化完全取決於地球本身,我們無法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