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Sword (劍計畫)
印度會取代中國嗎? 印度還是中國? 這是整個西方都關注的兩個命題。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確實令人矚目。 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強勁的發展勢頭,讓西方國家開始大舉押注印度,同時炒作“中國威脅論”。 特別是在製造業領域,在“中國脫鉤”盛行的當下,西方國家普遍希望印度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但從長遠來看,印度很難發展成為下乙個中國。
就相當於購買力的GDP而言,印度確實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GDP甚至超過了前宗主國英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從根本上說,印度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外部力量的支援。 特別是在中西世界矛盾不斷激化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轉移部分**鏈條,讓印度源源不斷地獲得外國企業和資本。 由於印度自身勞動力龐大且廉價,為了發展經濟,印度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得歐美企業紛紛湧入印度市場。
然而,從根本上說,“不穩定”和“不穩固”仍然是對印度經濟的批評。 從資金鏈上看,印度本身資本儲備並不豐富,對海外資本的依賴程度極高。 說到核心製造業,印度在很多領域都缺乏核心技術,而且在第一鏈環上也漏洞百出,無法自給自足。 相對而言,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大國,而且擁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大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 從製造能力到配套產能,再到產業品類和多層次勞動力,印度無法與中國競爭,難以支撐全球**鏈條,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
儘管印度近年來也實施了改革,以借鑑中國建立大市場的內生增長模式,但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尚未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就人口而言,這對印度經濟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龐大的勞動力是印度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但印度勞動力在人口素質和人口社會結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特別是由於教育影響的不均衡,印度既有大量的海外精英,也有大量的文盲。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一些世界500強的西方公司中,印度的技術精英和高階管理人員也很多,但在印度,“精英”卻很少。 中下層高素質勞動力的短缺,制約了印度高階製造業和科技產業的發展。 以印度軍工為例,“印度製造”的口碑差,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從國家制度上看,印度是乙個分散的聯邦制國家,雖然幅員遼闊,但區域發展卻大相徑庭,貧富不均,再加上複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印度經濟市場一直無法實現統一。 同時,印度國內官僚主義極其嚴重,不僅導致印度上市公司稀缺,而且經濟自由度指數極低,使得印度的商業化程序極為緩慢,許多產業發展受到干擾和影響。
特別是在營商環境方面,雖然外資和外資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核心,但印度**卻打著公平公開的旗號,搞著害人害己的“扒羊毛”行為。 印度在對外國企業保持警惕和排斥的同時,把國際社會視為兒戲,經常使用最好的手段干涉外國企業的投資和經營。 近年來,包括中國的小公尺,以及谷歌、亞馬遜、諾基亞、三星等海外知名企業,都先後遭遇了印度的困難和罰款,大量企業紛紛失去投資並紛紛退出印度市場,印度也留下了“外資墳場”的惡名。 西方國家把所有的分量都押在這樣的印度身上,希望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只能說是自娛自樂和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