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年錢漲得越來越高? “少了就拿不了,多了就疼”和“新年的錢已經趕上了我的月薪”......
隨著春節的臨近,關於年錢的討論逐漸公升溫,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帖苦惱。
作為傳統的新年習俗之一,長輩們給年輕一代的年錢,這是一種“新年的味道”,代表著期盼和願望。 然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看漲的年錢不僅成為老年人的經濟負擔,也給很多年輕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讓過年錢不再“內卷”,回歸聯情傳遞祝福的初衷,成為很多人的心聲。
送完年錢,年終獎就沒了”。
過年探親訪友本該是一件喜事,但27歲的王玉欣卻頭疼不已。 “我家要給7個孩子年錢,我丈夫要給5個孩子年錢,每人600元,光是親戚家的孩子就7200元。 ”
王宇欣準備的紅包。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宇欣的家鄉在浙江餘姚的農村。 “小時候長輩基本都給200塊錢,不知道什麼時候拿不到200塊錢,最低是600塊錢,經常是幾千塊錢,這對我這個年紀來說壓力很大,別說村里的老人了。 ”
我不能每年都進出。 “不是她不想少給,而是一方面會被別人批評; 另一方面,因為父母不同意,“老一輩要挽回面子,我不給他們就給,每個孩子給800-1000元。 ”
七十多歲的周臻深受感動。 他給孫子們的年錢,從20元一路漲到現在的100元和200元。 “現在沒人拿50塊錢,我主要靠種地掙錢,過年花的錢最多,孫子孫女、侄孫女都差不多20個。 ”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告訴記者,壓年錢的初衷是表達對孩子們健康幸福的祝願和期待,初衷是好的。 然而,在一些地方,年錢“漲了所有船”,甚至給一些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也有一些人互相比較,這讓年錢的意義有點“無味”,值得深思和檢討。
拒絕了紅包的比較,年輕人採取了行動。
在年輕人中,有的人因為給晚輩發紅包而苦惱,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重慶的蕭飛就是這種情況。 今年,她和同輩的兄弟姐妹們約定只給孩子送小紅包,搭配50元的制服,“只是一張熱鬧喜慶的畫面”。 以前,按照她所在地的習俗,年錢多在100元或200元,每年春節她都要花幾千塊錢。
十幾個孩子,有的可能一年只見一次,甚至連名字都說不出來。 但如果你不給,你就做不到,如果你給得少,你就害怕被討論。 今年,我直接說了,親戚也同意了,這樣大人就不用那麼緊張了,小孩子也樂意收到紅包。 蕭飛說。
在社交網路上,也有很多人想回家過年,盡可能多地賺錢,大家和諧快樂,而不是被比較、隨勢而為的潮流“綁架”。 “不要打腫臉變胖”和“不要有內耗”,他們互相解釋道。
在社交平台上,有關於新年錢的討論。
王玉欣表示,如果她去下一代,她會和同輩親戚商量取消互交年錢或減少年錢金額。
她懷念小時候的新年,“老傳統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給年錢來祈求喜樂。 我希望落實,盡我所能,給或給,不能讓孩子們沒有按年錢的快樂。 紅包的量少了,沒有壓力,又喜慶,為什麼不呢? ”
專家:這可以通過宣傳規範來說服。
在王忠武看來,要適當給“漲潮”的氣氛潑冷水,給年錢降溫。 “年錢寄還,回的時候一般都給的多,可能會形成惡性迴圈,如果不加以遏制,年錢的數額可能會上公升。 ”
他說,長輩給年輕一代壓力是可以理解的,但要適度,不要比較,不要隨波逐流,不要過度。 表達對孩子的關心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給家庭帶來壓力和負擔,甚至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弊大於利。
王忠武說,發放年錢是一種民間行為,是自發的。 “每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做,如果你不做,就會顯得不合群。” 他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出台宣傳規範,參照紅白儀式大規模運作的治理方式,形成軟約束。 **社會勸說不合理行為,提倡適度適度。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全國多地都在引導群眾通過各種方式合理寄年錢。 2020年,江蘇省宿遷市發布《人情新風九條》,提到“'年錢'不好吃,給孩子不習慣”。 安徽省阜陽市文明辦近日答覆網友反映的問題,將引導農村群眾樹立正確的年錢觀念; 引導基層將年費合理分配納入村規章制度; 借鑑和推廣其他地方的行之有效做法,倡導理性節約,堅決反對比較和浪費。
此外,還有多處通過發布建議、舉辦相關主題活動等方式,引導群眾合理送年錢,強調年錢“不滋味”。 (本文中的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江玉軍。
評論:王龍龍。
審稿人:王岑宇.
留言爆料。 歡迎廣大網友爆料,不管是校園新事、突發事件、煩惱,還是好人、好事、暖心事,歡迎在文末留言,並附上您的***我們會保護您的私隱,必要時會以化名採訪您。 中國青年網青年瀟瀟一直陪伴在你身邊。 合作**:010-6409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