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橫放著一本書,《恆大徐家印——苦難是我寶貴的財富》,定價高價,48元,2017年10月版。
在封底,許佳音的經典語錄現在看來有些諷刺:
行情永遠是對的,**不好,你想高價賣,人家不買,大蕭條的時候,只能賤賣,我們去年賣了房子,直到現在我都心疼。 但是沒有辦法,房子的出售取決於當時的市場情況。
誠信、守法、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向國家繳納稅費、保證產品質量是企業的基本責任。 然而,僅僅保持這個底線是不夠的,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廣大民營企業家的參與,比如希望工程、公益慈善活動、推動行業發展等。 民營企業肩負著社會責任,與其他經濟組成部分一樣,成為貢獻社會的重要力量,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進步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個人都應該把調整心態作為提高工作水平的首要任務。 因為人的進步往往是從心理上的進步開始的,所以人的落後往往是心態的落後。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心態上的差距。 如果乙個人不如別人,他往往在心理上不如他,不如他自信,在目標上不如他。 重視心態,就是更新觀念,提高認知,理清思路。
現在這三句“經典語錄”相互對應:有人敢買恆大大廈嗎? 徐佳音被抓,欠債24萬億恆大被清算; 從什麼時候開始,許佳音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也許這可能是心理學的乙個典型案例。
事實證明,許佳音的人生經歷是一段冒險的旅程,站在十字路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他是大家口中的“一哥”如果走錯了方向,恆大就會成為大家口中的“恨”。
恆大走進清算程式將進入其生命週期的倒計時。有人說,由於磁碟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恆大的清算和過程將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
上海共成盈泰(臨港新區)律師事務所主任翁冠興律師表示,在香港等普通法系地區,公司清算是解散公司的常見方式。 當公司無力償還債務或無法繼續經營時,根據當地公司法和訴訟法申請清盤。 清盤分為兩類:自願清盤及強制清盤根據目前的公開信,恆大可能面臨強制清算。
強制清算的一般流程如下:
1. 申請清盤令:債權人可向香港法院申請清盤令,強制公司清盤。 債權人需要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公司無力償還債務。
2.清盤程式:一旦清盤令獲得批准,清盤人將獲委任處理公司的資產和負債。 清盤程式將類似於自願清盤的步驟。
3.公司解散:清盤程式完成後,清盤人將向香港公司註冊處提交檔案以終止清盤。 一旦檔案獲得批准,公司將正式解散。
因此由香港高等法院委任的清盤人隨後將進入公司,處理集團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資產和負債。 在策略方面,清算人將不再以傳統的利潤或收入為目標,而是將資產和負債的盤點和追索權作為其首要目標。 因此,恆大集團很難“翻身”。 從實踐經驗來看,清算人會通過低價快速收回現有資產或與恆大的部分債務人(欠恆大錢的實體)和解等方式快速收回資金。
根據《公司條例》及相關規例被清算企業的清算順序一般如下:
破產費用(訴訟費用、清算人報酬)>有擔保債權、無擔保債權、次級債權。
“討厭大”和底層人民,努力工作,掏空了七個錢包,把希望、信心和未來都放在了一所房子上。 恆大面臨強制清算後應該怎麼做? 雖然“保證交付”在政治上是正確的,但企業不敢冒著被世界譴責的風險,不交出大樓。
不過,翁冠興律師還是有些擔心
恆大正在開發的房地產專案將分幾個部分進行討論。
本次清盤的物件是恆大香港,目前尚不清楚恆大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否有任何開發專案。 從法律上講,恆大香港公司和恆大在中國大陸的實體是獨立的法人實體。 對於已列入內地“保交房物業”名單的物業專案,理論上不應受到香港公司清盤的影響。
但是,我對此並不是特別樂觀。 一般來說,像這樣的公司,屬於同一集團,在兩地都有註冊實體,往往彼此之間有非常複雜的相互控股、借貸和擔保關係。
因此,恆大香港的清算不能排除恆大作為擔保人的境內實體的資產將被國際債權人凍結,這將對“保全交付財產”產生重大影響,應提前規劃和準備。 如有必要,建議內地法院不強制執行以國際債務為擔保的部分債權。
根據內地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購買人要求交付房屋或退還購價款的,應當優先履行。 一些內地購房者希望通過內地司法判決的承認安排,向香港恆大提出索賠。 但如上所述,內地恆大和香港恆大在法律上是兩家公司,直接要求香港恆大承擔債務的法律依據不足。 內地購房者仍應向恆大或內地專案公司主張權利。
另外事實上,一些內地法院不再對“未完工樓”提起訴訟,而是要求購房者通過“保交”方案解決,這實際上也讓購房者更難維權,建議改正。
恆大被清算,泛海被退市。 房地產的時代真的結束了。
是時候改變時代了,是時候放慢腳步了。
穆昕說,記得小時候,大家都很誠懇,說的都是一句話。過去,太陽變慢了,車馬、郵也慢了,一輩子只夠愛乙個人。 過去的鎖也很好看,鑰匙很精緻,鎖上去人家就會明白。
曾幾何時,時代發展的列車隆隆作響,推動著人們前進,但如果走得太快,方向不對,制度不完善,勢必會“翻車”,包括房地產等多個領域。
近日,面對當前的資本市場形勢,在2024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中國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小秋呼籲,我們有時間,不要著急,我覺得停下來是件好事。
他表示,乙個強勁的資本市場不是關於上市公司多少家,5300多家已經很多了,如何穩住市場,這是當前政策最著急的重點,放慢IPO速度讓市場喘口氣,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同時,我也回顧了這幾年走過的路,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需要改革的,這些年來上市公司是如何被檢查的。
1月19日,中國證監會上市部主任郭瑞明在中國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分享了一組資料:
改革3年,共有127家公司退市,其中104家被強制退市,幾乎是改革前10年強制退市數量的三倍有兩個特點:一是面值退市數量大幅增加,去年面值退市公司數量接近所有退市公司的一半,市場優勝劣汰的自我調節機制開始形成; 二是重大違規退市數量有所增加,去年有8家企業因符合重大違規標準進入退市程式。 退市改革堅持“盡量退”的原則,防止“退”,即使退市也堅決追究責任。
據統計,2023年將有12家房企退市:包括ST太陽城、ST太浩、*ST嘉凱、*ST松都、ST躍泰、ST美誌、*ST中天、*ST藍光8家上市房企因“連續20個交易日**價格低於1元”和4家香港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如新力控股, 因“主機板公司**”連續停牌18個月“而退市的南海控股、嘉年華國際、三盛控股。
ST Oceanwide成為2024年首只退市的房地產股。 仍有多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產公司處於“退市”的邊緣。其中祥盛控股、佳源國際集團、大唐集團等超過9家地產企業處於停牌狀態,其中大部分將在2023年3月和4月停牌,如果今年18個月到期時最高漲停期限過,復牌仍未完成,最終將面臨退市之路。
大到不能倒下,國家不去追。 這不是高質量發展的定位,也不是成為金融強國的目標。
按照市場導向機制,是清除風險、留下好企業的導向,賦能人民美好生活。 “對於因違反法律法規而資不抵債、喪失經營能力的企業,必須按照法治化、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這也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 2023年12月13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2023-2024年中國經濟年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明確表示。
國資委研究了與中央企業負責人掛鉤的市值管理、國家推動的房地產專案白名單和......經營性房地產貸款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繼續享受政策,乘勝而上。
表:按市值排名前50位的中央企業。
截至2024年1月30日,市值前50強央企榜單,資料來源於同花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