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對父子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穿梭於時代。 這對穿越時空的父子,渾身散發著濃郁的70年代性格,是電視劇集無法完美還原的時代氣息。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只能通過父母、祖父母和祖父母的口述來欣賞那個時代。
不過,不要被電視劇集迷惑了,因為70年代的現實生活遠比劇中展示的要豐富多彩。
1979年,廣西桂林市的孩子們,穿著完好無損的衣服,手裡捧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四大件":縫紉機、收音機、自行車和機械表。 這四樣東西成為當時家庭的象徵,擁有它們就相當於今天有房子有車的人,引起了人們的羨慕。
當時,機械表的滴答聲伴隨著人們匆匆忙忙,成為時間的見證人。 縫紉機的嗡嗡聲響徹整個社群,不僅是家庭幫手,也是女性炫耀技能的工具。 自行車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交通工具,輕快的踏板聲在大街小巷迴盪。 收音機給人帶來**、新聞和娛樂,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伴侶。
1972年,天津和平區一所幹校,學生參加勞動的場景呈現在我們眼前。 雖然衣衫襤褸,但學生們的精神狀態卻很飽滿。 這些學生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學習和生活,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1979年,廣州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年輕的農民工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中的場景讓人很難分辨這些年輕人是本地農民工還是農民工。 這是乙個充滿活力和變化的時代,此時此刻,年輕人正踏上改變命運的旅程。
1979年,一對年輕夫婦正在拍攝海鷗的照片,這是當時流行的家用相機。 當時數位相機還不流行,幸運膠片和海鷗相機成為記錄生活的主流。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用膠片記錄自己的青春。
1979年,四川成都乙個瘦小的弟弟,正開著一輛大車去運糧草。 糧草不僅是牛馬的食物,也是肥沃農田的養分來源。 這一幕讓人想起過去的時光,勤勞的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工作,為家鄉帶來豐收的季節。
早在1972年,上海的乙個孩子正在玩玻璃珠。 琉璃珠已經成為70後、80後、90後出生的中國孩子共同的童年記憶,這個簡單好玩的遊戲承載著無數美好的回憶。
1978年,在廣州的一所小學教室裡,一位老師正在教學生算盤。 現在,四十多年過去了,計算器早已取代了算盤,技術進步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 這一幕讓人覺得時光荏苒,科技的飛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1973年,兩艘破船漂浮在漁民及其家人通常居住的桂林漓江上。 他們只有在需要購買鹽和油等日用品時才會上岸。 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淳樸與寧靜。
而在1972年,北京乙個漂亮的少女,穿著時髦的衣服,展現出70年代少女的典型妝容。
雖然那個時代國營服裝店的銷售人員服務態度普遍較差,但在這個**中,女孩露出了難得的笑容,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最後,我們回到1979年的廣西桂林,一位大太太正在專心做衣服,身邊環繞著一位年輕的母親和兩個孩子,他們是大姐的顧客。 這**展現了那個時代家庭之間的溫暖和相互關懷。
這 12 張罕見的彩色照片**是由感興趣的外國攝影師以真實的視角在街頭拍攝的。 這不是擺姿勢,而是那個時代生活的真實寫照。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對70年代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在時間的流逝中揭示出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的記憶。 你覺得怎麼樣? 這是否讓你對70年代的生活有了更真實、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