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建築成本控制的核心:追求“最低使用標準”和“最大可負擔性”的適度價值。 它反映在質量成本面積圖中,即追求質量成本的適當區域。 從圖1中可以看出,有乙個最優質量點,即最低成本和較高質量的組合,這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適當值。 通過不同規模、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需求,合理調整質量控制成本,使綜合醫院的建築設計趨向於這個合適的值。
醫院建設造價是指醫院建設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要素,主要取決於醫療單位和公共空間。 具體而言,從空間尺度、形式布局和功能容納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策略。
1.醫療單位的模組化開發。
綜合醫院由護理、門診、影像、外科四個基本單元組成,涵蓋門診、醫療技術和住院的核心功能,然後延伸到整個醫療領域。
1.1.醫療標準的選擇。
醫院基本單元的最小空間取決於醫療行為的基本規模,而醫療行為的基本規模則由相關人員規模和醫療裝置的大小決定。
1.2個基本模組的摘錄。
基本模組以單元內的基礎設施為中心探索患者和護理人員的運動模式,並得出設施和使用者的共同活動範圍。 以病房和門診單元為例,通過行為模組控制空間尺度,得到基本單元的適當尺度。
病房分為三個模組:休養、活動和如廁。 蓄熱模組根據病床的長度確定基本尺寸,並考慮病床之間的間距來確定病床之間的間距,以確定病床的尺寸22*2.3m,高度 28m。可移動模組考慮了推桿的大小加上兩側之間的間距,以確定過道的寬度11m,淨高 24m。馬桶模組考慮淋浴凳、扶手和輸液掛鉤,確定浴缸模組的最小尺寸為 10*1.2m,坐便器模組為11*1.0cm,淨高應為22m。
門診部分為檢查區和檢查區兩個模組。 會診模組的會診台應設定為T形,會診臺加上醫療助理和患者座位應控制在20*2.0m,淨高26m。檢查模組的外圍由窗簾封閉,內部設定了患者衣架,以滿足患者的需求。 外圍裝置 04-0.5m的緩衝空間。 總範圍控制在 125*2.25m。
1.3 種單位型別的組合。
醫院建築本身就是乙個適應性很強的有機體,如果所有功能都按照最低標準來建設,就會面臨改造和更新的問題。 為了實現長遠發展,需要在規模、功能、單元型別等方面留有發展空間。 以病房和門診病房為例,結合模組化柱狀網路布局,簡要介紹了適度設計的實踐。
病房分為單人床、雙人床和多人床。 隨著房間裡人數的增加,經濟會上公升,舒適度會降低。 例如,單人間的平均床尺寸為 215m2,享受獨立的浴室和衛生間; 四人間的平均床位只有9張3m2,共用衛生間設施。 如圖 4 所示,兩人標準間的最小面積為 36*6.9m。更經濟的住院病房面積為 72*7.2m,即一列網路可以容納兩個標準間。 相當多的醫院使用78*7.8m的柱格是舒適度高的秤。 如果列的大小大於 80*8.0m,更豪華。 因此,柱刻度的中等值應為 72m—8.0公尺。
診所分為單人醫生、雙醫生和多醫生。 雙人診所的每張辦公桌是 8 張4m2,10 個醫生5m2,前者在經濟性方面優於後者。 如圖 5 所示,諮詢室的最小空間為 27*4.2m。門急診科的柱格尺寸略大於住院科,能容納診室最小三個單元的柱格為81*8.1m是乙個相對經濟的規模。 為了空間的靈活性,可以適當擴充套件。 拿 8例如,在深度為兩柱網格的斷面中,採用醫患分離的布局,中間是患者候診區,兩側是診室,外面是內部走廊。 在每個表寬柱網路中,可設定3個單診斷,或2個雙診斷,或1個多診斷和1個單診斷,並可靈活組合多個功能模組。
基本單元是控制醫療空間的重要手段,除了考慮醫療過程或房間比例和配置不當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適應醫療、患者和裝置的行為在單位空間的“適用性”和“易用性”方面,考慮了成本的降低和空間的擴充套件。
1.4 醫療單位的適度。
醫療單位成本控制的適當性應根據醫院的級別適當區分。 一級綜合醫院達到“最低使用標準”,以醫療規模為下限,主要滿足醫療功能。 它是專門針對常見病症設定的,因此無需增加多功能和擴充套件醫療空間。 二級綜合醫院在中間,強調舒適性和經濟性。 **綜合醫院標準的提高應考慮“最大承載極限”,根據基本模組確定最小面積,並增加一定的空間舒適性。 例如,在病房增加配套空間,擴大檢查室的檢查區域等
2.公共空間的靈活擴充套件和擴充套件。
下面以乙個具有代表性的門診綜合大廳空間為例,從形式格局、基本規模和功能擴充套件的角度,簡要描述成本控制的實踐。
2.1.選擇表單布局。
門診綜合大廳成本控制,需要根據醫院的規模和用地選擇合適的形式布局。 大廳的絕對劃分增加了不必要的交通面積,影響了醫療效率,現在很少使用。 大廳的主要形式是當下的主流,基本形式包括大廳大廳、大廳和街道大廳
組合式大廳式:門診功能全部布置在完整的大廳內,根據就醫流程合理布置**-化驗-充電-吃藥,多見於中小醫院,為2-3層的連通空間; 結合酒店常用的“共享空間”,大型綜合醫院已演化為3至4層中庭式綜合大廳,布局更加緊湊。
連線大廳:2-3個大廳(門診、**藥品)連線在一起,大部分以“凹陷空間”為媒介,將公共部門從不同方向插入街區。 與霍爾式相比,功能是分配和組合的,而不是復合在一起的,並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這種布局占地面積大,是大型綜合醫院的一種設定形式,不適合中小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連線面應更寬,否則與分廳無異,空間的互補行為會減少。
街廳式:是醫院骨架的骨幹,高度3層以上。 與前兩者相比,後者大廳的縱橫比通常大於1:5。 適合各種規模的醫院:從節省面積的角度出發,將“大廳”融入“街道”,成為“街道”的一部分; 大型醫院將“大廳”從前端解放出來,在“街道”兩側布置相應的服務空間。
2.2. 空間尺度的定義
公共空間的規模是根據人數、空間感知和功能需求來綜合定義的。 隨著門診“金卡”的普及,門診大廳的功能有壓縮的趨勢,大廳的面積也相應減少,可以取範圍值的下限。
空間感的適宜性是由建築物的高度和建築物之間的距離決定的。 將建築物的高度設定為 h,將觀察點與建築物的距離設定為 d。 當h d=1時,建築高度和距離一致存在,為空間尺度的最優點。 隨著H d的減小,建築物會有一種距離感,當比例為1:2時,仍能產生凝聚力。 當比例為1:3時,會有一種空虛感; 如果比例再次降低,就會產生一種沙漠感。 隨著 H d 的增加,當比率為 1 時,就會發生鄰近性5.增強凝聚力; 當比率約為 20、內聚力達到很高的程度; 如果比率增加,就會發生焦慮
在門診大廳中,將中庭的高度設定為h,將中庭的長度和寬度設定為l和w,並結合算例討論h、l和hw得到的值。 如圖7所示,中庭的h w與h l的比值為04-2.0、內聚度由弱增強,在人類空間接受範圍內。 其中,3-4層的適宜比例為04-1.0、四層以上的適用比例為10-2.0。在個體範圍內,比例越大,面積利用度越高,經濟性越好。 反之亦然。
2.3.輔助空間的容納。
公共領域的輔助空間包括商業、服務和休閒。 隨著患者人性化的提高和醫院運營的改善,出現了增長趨勢,出現了過度現象,需要根據醫院自身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商業空間多為小型超市、花店、書店、理髮店、咖啡廳、餐廳等,一般與門診大廳、醫院街道相結合獨立設定,滿足使用者實際需求。飲水機、TM、報攤、布告欄等服務空間面積較小,分散在易於識別的大堂和走廊中。 休閒空間屬於更高層次的要求,如室內綠地、各種形式的候車座位、空中走廊等,往往不限於形式,或直接布置在大廳內,或與室外相結合,打造灰色空間。
2.4.公共空間的適度。
公共空間成本控制的重點與醫療空間不同:醫療空間受限於特定的醫療設施和醫療行為; 公共空間應在布局形式、面積規模和功能設施等方面適當選擇。 公共空間的控制“程度”應根據醫院的級別適當區分。
對於一級綜合醫院,會診大廳的形式應採用1-2F大廳式,所需功能應安排在其中,力求緊湊簡潔。 等候空間可設定一次等待治療,相應的等候區留在會診區前。 附屬空間配備了小超市和花店等必需品。
對於二級綜合醫院,公共空間形式採用“醫院街”的形式,小規模地將“街道”與“大廳”融為一體,降低建設成本; 在大尺度上,將“街道”的前端變成“大廳”,以滿足集中功能室的需求。 對於在建設成本方面存在爭議的“醫院街”主軸線,可以適當減小走廊的寬度,避免浪費。 可以增加走廊的寬度,可以增加設施座位作為輔助等候名單,並可以設定休息區和觀景區等輔助功能
對於**綜合醫院來說,規模和功能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門診廳的形式採用聯合廳的形式,功能相對獨立。 考慮到大廳面積較大,根據空間感的適宜性,採用三層以上高度的形式。 初期成本高,使用效果、品牌效應等綜合權衡,從長遠來看還是有利的。 由於病人和護理人員人數眾多,應設立書店、咖啡館和餐館作為輔助功能,為醫院帶來一些額外的收入。
結論:
將成本控制的概念應用於綜合醫院建築,即通過不同規模、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的需求,通過設計改進和工藝改進,使綜合醫院的建築設計趨向於成本的適當區域,並通過設計對策和方法實現成本控制。 選取建築的規模、功能配置和空間形態作為研究要素,並總結了不同條件下的適應範圍。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夠為綜合醫院建築的理論體系、既有醫院的發展和今後的新專案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