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村茶山風情新年伊始,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軍營村綠樹成蔭,青山清水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然而,繞不開的“山”,曾經是阻礙軍營村發展的“障礙”。
作為廈門海拔最高、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軍營村被山地隔絕,長期貧困。 20世紀80年代,村民為了發展茶產業,砍伐山上的森林,生態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紅薯當糧草,孩子當背包”,與經濟特區的建設水平形成鮮明對比。
1986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同志,在崎嶇的土路上顛簸了近3個小時,從山腳下一路拐了幾百個彎到村口,徒步過橋進村, 由此可見軍營村的艱苦條件。
而軍營村命運的齒輪,也在與山的鬥爭中開始轉動。
1986年,經過認真研究,結合山村發展實際,**同志因地制宜,提出了“戴帽子上山,下山下發展”的發展思路,即在山上植樹,在山下種果茶,開展多種經營活動。
於是,軍營村有序推進封山造林和茶園生態改造,積極推進生態修復,逐步實現“民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種植茶葉和水果,別忘了森林綠化。 “30多年來,軍營村的村民們牢記託運,在山上植樹數百畝,在茶園裡種果樹,在房子前後種綠化,種上蔬菜水果,封山耕林,保護生態,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 種植了10萬多棵濕地松樹,開墾了3500畝茶園。自2000年以來,該村的森林覆蓋率從不到50%增加到79%以上。 為鞏固這一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村集體專門組織成立護林員隊和山地犁隊,定期巡邏檢查。
如今的軍營村,四面環山,綠意盎然,成為廈門市構建由山頂到大海的保護治理大局的關鍵節點。 軍營村黨支部書記高全偉說:“軍營村老百姓深深體會到,保護自然資源是村里的命脈。 ”
到青山綠水。 軍營村還大力開展溪流疏浚、沿線景觀整治、山脊步道建設等工作。 如今九龍溪清澈見底,古橋古樹長韻,連星空都能“賺錢”,軍營村人均月收入可達6000多元。 軍營村的百姓通過植樹造林,重拾清水青山,山巒成了“靠山”。
回到家鄉創業賣茶葉的大學生高冰玉,對自己的家鄉和茶葉有著由衷的自豪感,他很清楚:“只有山綠了,茶樹才能長得好,要想賣好價錢賣茶葉,就要讓茶園種植得更'綠', 我們正在努力開發新品種,將我們的高山茶出口到更多國家。 ”
人是草木之中“,茶字是草與人的關係,人與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 從坐空山到靠山吃山,再到生態共富,茶山兼具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軍營村用它的故事詮釋了“人不辜負青山,青山不辜負人民”的真諦。
*轉載請註明***中國自然資源報》作者:焦思英、李倩、曲炳杰。
新**編輯:趙志坤。
iNatural**。
*請於顯眼位置標註**:i natural full**。
iEmail:mnrnews@163com
喜歡,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