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圖拉,戰敗的軍隊如果想收集屍體,必須簽字
王建英,陝西阜平人,1928年1月出生,1946年10月入伍,1948年8月入黨。 歷任士兵、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參謀、營長、副參謀長、副參謀長、人民武裝部副部長。 曾獲西北軍委人民功勳獎章、解放勳章、勝利功勳獎章。 1979年4月,他退休,住在重慶,享受正規團的待遇。 本文由王建英的妻子楊玉翠口述。 no.1
印度軍隊在混亂中收集了屍體
接到軍人退役中心關於王建英同志個人事蹟的徵集資料的通知有點困難——94歲的王建英已經失憶了,幾乎記不起自己當兵的所有經歷,對軍隊的記憶也僅限於王菊泉的名字, 王寶公等幾個戰友,他什麼都不記得了。
後來,退伍中心的同志們讓我代王老講一些故事,但說實話,我真的講不了太多內容。 老王榮瑪的一生故事,對他的家人來說,真的沒有多說。 不過,前段時間,老王在電視上看到邊防英雄齊發寶等官兵的事蹟時,整個人顯得十分激動,嘴裡不停地吟唱,眼神中也流露出興奮之色。
我知道,他一定還記得再次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的那一幕,這也是他給我們講過的為數不多的戰鬥故事之一。 其中,他講述最多的是印度軍隊戰敗後尷尬地收集屍體的故事。
當年,老王所屬的陸軍第11師第31團參加了1962年和1967年的兩次中印邊防反擊。 老王講的故事發生在1967年,所以我就替老王講講。
1967年9月11日,印度軍隊從納圖拉山口入侵,肆無忌憚地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戰鬥從白雪皚皚的高原開始。 可能是我軍奉行“不打第一槍,不主動惹事”的做法,讓印軍視之為軟弱和欺騙的表現,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一次又一次地“找茬”,結果被打得一次次被打得頭破血流。 no.2
中國不可侵犯
戰鬥於 9 月 11 日開始,15 日結束。 入侵的印軍被我軍的雷霆反擊,被打得頭暈目眩,最後狼狽地逃了回來,在我軍陣地上留下了一堆屍體和火器物資。 很快,上級就指示小隊及時清理戰場,16日中午12點,他處理了與印軍交屍物資的事宜,讓印軍前來運送他們留下的屍體,順便教育那些印兵,讓他們久久難忘。
16日中午,距離交接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乙個小時,印度這邊還是沒有人,我們以為對方要耍點花樣,因為在印度這樣乙個不講誠信的國家,沒有什麼是他們做不到的。
過了一會兒,對方跑了過來乙個士兵,簡單了解了一下情況後,就跑回去匯報情況。 這時,我們才知道,印度軍隊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因為他們害怕挨打,不敢輕易過來。
過了一會兒,一群印度軍隊舉著白旗,抬著擔架,從納圖拉山口的窪地走到我們的陣地。
為了明確責任,我軍在移交清單上用中印雙語對事件進行了定義:印軍武裝入侵我國被我軍擊退,以下是付款人、日期等。 估計是可惜了,以對方為首的少校不願意簽字,一會兒說沒筆,一會兒說要用鉛筆簽字,估計是覺得一旦籤了字,以後中方要是舉辦展覽什麼的, 這是多麼尷尬。
但我們不這麼認為,既然是交接,就要按照流程走,不簽字是不行的,用鉛筆簽字也不行,一定要用筆,這是對歷史負責的。
看到我們態度強硬,少校只好找筆簽字。 不出他所料,他戴著頭盔,在交接名單上籤了字,後來我們把這份名單刊登在了《人民報》上。
不經意間,他竟然是乙個家喻戶曉的名人,但不幸的是,這個名字有點尷尬。
簽字後,印度軍隊將士兵的屍體和物資運出邊境,並裝上他們駕駛的卡車。 這時,我軍代表馬學正嚴肅地對少校說:
中隊不好惹,入侵中國也不會有好下場! ”
少校黑著臉看著馬學正,估計他心裡有一百個不高興,但還是不停地回答:“是.......”是的。 ”
我想,做這個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尷尬的,如果你惹了什麼事,挨了一頓揍,回來收拾爛攤子肯定會被嘲笑。
我從沒想過,幾十年後,同樣的歷史會重演,我們70名勇敢的人會逃離600名印度軍隊,這一次他們留下了20多具屍體。
不得不說,在一次又一次的邊境戰鬥中,我們英勇的解放軍指揮員和戰士們表現出了“能打能打、打得勝、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鬥志,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向齊發寶的英雄頭顱致敬!
向英勇犧牲的4位年輕戰友致敬!
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你們,你們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end
文章**:重兵(ID:CQ-jungong)。
*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被視為侵權。
資料**:我的軍旅歲月——重慶離退休軍幹部回憶錄(一),我要感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