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23日清晨,浙江曲山島東部的空中,一陣猛烈的機槍轟鳴聲打破了寂靜。 經過一段時間的追逐,情況似乎開始發生變化。 "
地面指揮部,向你報告,所有的炮彈都用完了,全部命中目標。 重複一次,然後全部擊中目標。 "平靜的聲音來自一架公尺格-17戰鬥機。
隨後,人們可以看到,被擊中的美軍大型偵察機在空中旋轉了數次,迅速以幾乎垂直的角度墜落,最後墜入海中,濺起了巨大的水花。
公尺格-17戰鬥機成功完成任務並安全返回基地。 誰是這架戰鬥機的飛行員? 他如何在緊急情況下完成任務? 擊落美軍偵察機,敵人會輕易放棄嗎?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這片歷經百戰的土地已成廢墟。 雖然戰爭的火焰和硝煙已經遠去,但戰爭的隱患並沒有消除。
政權和國家建設仍然不穩定,國民黨近期盯上台灣,有歐美帝國主義國家暗中窺探台灣。 據統計,僅從1951年到1953年,美國等有關部隊對中國領空的偵察和騷擾就達3萬次之多。
他們依靠完整的空軍和大量的軍事人才,肆無忌憚地在我疆上行動。 因此,我們的國防戰士從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保持警惕。
1956年8月22日,夏日的炎熱在夜晚稍稍消退,天氣晴朗,皎潔的月光灑在東海平靜的海面上,微風拂面,原本是一幅寧靜的畫面。
然而,雷達突然響起的警笛聲打破了寂靜。 士兵們迅速操作精密儀器,緊張的氣氛急劇公升溫。
雷達探測到一架大型P4M-1Q偵察機,該偵察機從日本方向起飛,飛向我國山東和江蘇,顯然是在執行"偵察任務"。
這架偵察機已經飛入我國領海上空,是對我國的絕對挑釁。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資料,它的飛行高度不斷降低,完全無視我國和駐紮在那裡的空軍的尊嚴。
這種行為在國際社會是絕對不允許的,美軍對此深有體會。
在中國領海上空停留了一段時間後,他們暫時返回公海,給人一種即將離開的印象,但過了一會兒,他們又轉身等待第二次入侵和騷擾。
這個小把戲他們玩過不止一兩次,我軍早就熟悉了。
以前,他們一直在觀察整個情況,但現在我們發現,美軍似乎只派出了這架偵察機,我們自然不會讓它為所欲為。
果不其然,當晚23時41分,雷達顯示偵察機的飛行方向有了很大的調整,顯然不是朝著公海或起飛地點飛去,而是目的地明明是我國舟山群島。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因為靠近舟山群島的上海和寧波這兩個重要的港口城市人口稠密。
為了支撐大型偵察機P4M-1Q的巨大機身,需要使用活塞和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雙重動力,具有強大的動力和足夠的馬力。
它的特點是速度快,射程遠。 要駕駛這樣的偵察機並記錄情報,至少需要十幾名機組人員。 這種孤軍奮戰的偵察機,若是膽敢侵犯中國領海,必然要裝備**。
如果不加以控制,讓它飛越任何城市並開幾槍,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於是,駐紮在上海地區的空軍航空部第二師副師長楚伏天立即做出決定:“戰機準備起飛迎敵! ”
這場小規模衝突始於 1956 年 8 月,以安靜的夜空為舞台。
27歲的空軍航空部第2師第2團飛行員張文義已經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當天結束時被任命。
張文義:空軍飛行員生涯的里程碑 張文義出生於陝西省渭南市大理縣。 1949年,20歲的張文義參軍,開始了空軍生涯。
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飛行的熱愛,他一步步從一名普通的飛行員晉公升為中隊長,現在是團長。 他的每乙個頭銜都是對他能力的肯定。
在他的飛行生涯中,他曾經擊落過一架國民黨B-17飛機。 這架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轟炸機,也是當時國民黨擁有的先進機型。
B-17轟炸機體積大,航程遠,速度不慢,可以說各屬性都很強大。 當時我軍空軍裝備比較落後,沒有自動瞄準追擊功能。
飛行員在360度旋轉飛行中需要依靠肉眼來判斷敵機的彈道和速度,同時躲避子彈並試圖擊中目標。
張文義的成功是他多年來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他對空軍事業的熱愛和奉獻的體現。
對我們飛行員的要求非常高,因為子彈是有限的。 如果不能在子彈用完之前擊落敵人,飛行員只能面對被敵人追趕直到死亡。
擊落B-17轟炸機的王牌飛行員張文義,與P4M-1Q偵察機的戰鬥比他想象的要艱難。
此時此刻,雖然半夜星空明亮,但能見度極低,這些客觀條件都改變不了他堅定的決心。
他知道,作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人生的意義在於從容面對挑戰,不懼戰失敗。
副師長楚伏天也在緊張的注視著戰況,他知道這位飛行員的實力,但戰局的複雜程度決定了他無法百分百確定。
因此,有必要謹慎行事,並採取每一步。 張文義駕駛的公尺格-17戰機沒有配備實時雷達,因此需要依靠與地面指揮部的情報交換來定位敵人的偵察機。
耳機中的引導只是乙個大致的方向,張文義只能靠自己的眼睛去尋找目標。 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一旦張文義拖延時間,他可能會錯過最好的攔截機會,我方將陷入被動。
指揮室裡,副師長楚伏天緊張的看著他。 突然,張文義發現了一架不尋常的飛機,那是一架大型飛機,距離只有800多公尺。
張文義自信滿滿地將這個訊息報到了地面。 這架偵察機在中國領空停留了23分鐘,仍然毫無畏懼地直奔寧波。
地面司令部的楚伏天平靜地下達了命令:“公尺格-17,擊落它。 ”
張文義(右) 張文義立即調整飛行方向,翅膀穿天而起,向敵方偵察機逼近。 23日凌晨,一場激烈的空中追逐戰拉開帷幕。
敵人的P4M-1Q偵察機雖然體型龐大,但無法與張文義的公尺格-17戰鬥機相比,速度明顯落後。 在張文義的直線追擊下,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
當距離縮短到700公尺時,張文義操縱他的好搭檔公尺格-17,發射了第一輪大炮。
剎那間,夜空中爆發出一道刺眼的火光,但由於距離較輕,彈道自然下落,沒有擊中目標。
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張文義在第一輪比賽中出現了失誤,並沒有影響他的注意力。 敵方偵察機察覺到情況不對,立即掉頭。
此時,張文義已經基本鎖定了偵察機的位置,對方體型太大,不夠靈活,一時難以擺脫。
當雙方距離縮小到400公尺時,張文義開始了第二輪炮擊,子彈準確地擊中了偵察機的機翼,使其無法再次飛行。
這時,偵察機上的十六個人意識到自己可能過於自信,開始緊張起來,他們立即調整了方向,希望能夠安全返回起飛的機場。
張文義趁著這個機會,靈活地躲過了偵察機的子彈攻擊,將距離縮小到300公尺左右。 他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不要依賴任何高超的技能。
在月光的照耀下,張文義緩緩調整著十字準線的位置,等待著受傷的偵察機再次出現。
他毫不猶豫地將剩下的子彈全部射出,“砰砰砰——”的一聲,沒有一枚炮彈落入海中,而是全部擊中了偵察機的機身。
張文義駕駛公尺格-17在空中飛行,巧妙地避開了一架燃燒著火焰的偵察機。 他歪了歪頭,只見敵機的飛行高度逐漸降低,最後直直地墜入海中。
向地面指揮部報告敵方P4M-1Q偵察機墜毀,任務完成。 飛行員冷靜地報告了情況,然後瀟灑地返回基地。
雖然緊張局勢得到了解決,但它引發了連鎖反應。
在美國,在得知偵察機被擊落,16名機組人員失蹤後,他們開始指責我國挑起事端,缺乏人道主義精神,殘害別國士兵。
但是,他們忽略了空戰發生在我國領空的事實。 儘管如此,我們不想對此事作出回應。 8月25日,美國第七艦隊出現在東海海域。
這支艦隊包括3艘航空母艦,多達49艘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以及200多架飛機。 他們的氣勢猛烈,彷彿要“要求乙個解釋”。
我們的戰士沒有乙個退縮,準備迎接挑戰。 與此同時,他們還接到了另乙個命令:在墜落的偵察機上搜尋人員的屍體。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了2名飛行員的遺骸,但由於長時間浸泡,遺骸已經無法辨認,他們的身份只能通過衣服和一些物品來確認。
我們沒有以此威脅對方,而是毫不猶豫地將這些遺骸歸還給美國方面。
這些遺骸是在中國領海發現的,當時戰勢的實際情況可以被國際部隊猜到。
美方本來是沒有道理的,現在證據確鑿,他們無可辯駁。 他們派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過來,最後他們不得不原封不動地回去。 最終,與偵察機一起遇難的16名飛行員中只有4人被發現。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主力飛行員名叫詹姆斯·迪恩,執行那次偵察任務時,他剛剛結婚三個多月。
迪恩的妻子希亞沃和他的朋友拉姆斯菲爾德確信他還活著,一直在尋找線索,甚至親自來到中國尋找線索。
但是,軍事檔案清楚地記錄了1956年8月22日和23日的深夜,沒有偽造的可能。
擊落偵察機的飛行員張文義後來成為駐美國大使館的空軍武官。 當國家主權和安全受到威脅時,保衛祖國是戰士的職責,生死攸關。
他們背後有親戚和國家,這是他們發誓要捍衛至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