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的現象已經為我國人民所習慣,誠然,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平均每兩三百年就爆發一次規模巨集大的農民起義,每一次起義都造成無數的死亡和血腥,熙熙攘攘的街道被陣亡的將軍們所覆蓋。 如果幾個世紀以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件,我們甚至可能會懷疑動物在生物學中的週期性繁殖是否是歷史本身某種內在規律性的結果,以至於許多哲學家、歷史學家甚至政治家都對此深感擔憂。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查閱各國的歷史資料時,在其他地區很少發現類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例如,歐洲歷史上的記錄很少,這樣的事件在日本、伊斯蘭世界和包括美洲在內的世界各地幾乎從未發生過。 在世界範圍內,只有中國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次又一次地沖刷著原來的政權。 那麼,為什麼這種現象只發生在中國呢?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阿拉伯世界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生活方式,主要是游牧和商業,不涉及農業生產,因此那裡沒有農民起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美洲,儘管自然資源豐富,但其歷史早已處於原始狀態,古人以狩獵採集為生,他們對生命的理解仍處於起步階段,戰爭和祭祀往往被描繪成祭祀偉大的太陽神,與農業文明的真正含義相去甚遠。
接下來,讓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問題。 為了使討論更加清晰,我們將暫時將視角縮小到歐洲和日本。
首先,讓我們總結一下原因。 因為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舞台上舉足輕重,一直保持著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集中"。歐洲和日本等其他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採用封建制度,因此我們習慣於將共和國之前的時期稱為封建社會,而不是官方定義的中央集權縣製。
當我們面對歐洲人或日本人時,他們通常會強調"家族血統"這不是我們曾經宣稱的所謂民主和自由。 歐洲人和日本人"家庭身份"這種想法很強烈,他們的社會圈子基本保持在乙個持久穩定的水平上,這與中國歷史上頻繁的社會革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從邏輯上講,應該是歐洲人和日本人有封建思想,我們人民沒有太多的封建思想。 在中國古代,人們通常更注重對皇權的崇拜,而不是對封建制度的崇拜。
我曾在《中國人的血》中感嘆,中國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從南到北的廣闊幅土,就像一條大河的壯麗流淌,從東到西,像一條無盡的河流貫穿整個國家。 如此得天獨厚的地質地貌環境,使我國在歷史長河中保持著大統一、大統一的強勢局面。
然而,與中國相比,歐洲和美國的河流流動模式完全不同。 那裡的大多數河流都呈南北方向流動,只有日本找不到任何主要河流。 利根江是地球上最大的河流,年徑流量只有區區124億立方公尺,而長江總長只有332公里,只有11億立方公尺3%!
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日本的文化產品往往呈現出小巧可愛、小巧玲瓏的特徵,很少具有中國的浩瀚雄偉。
在歐洲,由於大山脈的天然屏障,近百分之七十的山巒和山脈都聚集在日本的土地上,就像天然屏障一樣,將歐亞大陸的兩大板塊分隔成碎片,就像散落在歐洲的巨大玻璃碎片,卻沒有融為一體; 而日本就像那件精美的工藝品,只是碎片要小得多。
當你看日本的地形圖時,你會發現平原是如此之少!
儘管世界上的人民在外表上看起來非常不同,生活在地球的不同地方,似乎彼此無關,但共同的經濟環境將他們聯絡在一起,因此他們經常做出相似的選擇並構建相似的社會結構。
例如,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社會結構幾乎與歐洲中世紀相同。
毫無疑問,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典型的歐洲中世紀。
歐洲的封建主義始於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和日耳曼民族的入侵,直到8世紀才在歐洲建立和建立; 相比之下,日本在 12 世紀後期鎌倉幕府實權統治時開始建立封建制度。
雖然歐洲的封建制度最終在 16 世紀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日本一直倖存到明治維新。
相比之下,中國縣級制度下的農民和歐洲封建制度下的農民的生活環境無疑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古代農民總是以佃農或佃農的形象出現; 然而,在中世紀歐洲莊園中辛勤勞作的農民更像是被奴役的農奴。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自耕農可以通過努力學習知識來實現階級晉公升,改變命運。 比如曾國藩的老祖宗曾玉平先生,原本只是湖南乙個普通的農民,過著悠閒無憂的二流生活,但在35歲那年,因為被別人羞辱,心中的鬥志就像火山噴發一樣,他開始努力學習,努力開拓荒野, 經過十幾年的耕耘,他終於為家族規劃了100多畝的土地,進而為家族帶來了豐厚的財富,終於讓家族有機會連續兩代接受良好的教育。
您可能已經看到,8世紀歐洲的封建主義源於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日耳曼民族的到來。 然而,在遙遠的東亞,日本的封建制度在 12 世紀後期隨著鎌倉幕府的崛起而出現。
說到歐洲的農奴生活,真的很辛酸。 他們被困在這片土地上,不能隨心所欲地四處走動。 他們就像屈服於人們的財產,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可言。 不幸的是,他們甚至沒有閱讀和寫作的權利,更不用說買賣土地了。 農奴的子孫們依然無法逃脫貧瘠的命運,成為永久的農民工,一代又一代地在貧困的邊緣掙扎。 對於那些嫁給農民的婦女,領主可能會要求她們擁有第一次婚姻的權利。 這個規定的初衷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所謂的"初婚權"最後,它仍然變成了婚姻稅。 這對夫婦會向領主支付一筆錢、食物或其他紡織品,以象徵他們歸還金錢"初婚權"。
查爾斯王子於2007年在威爾斯卡馬森郡購買了一座占地196英畝的莊園。 這座莊園的前主人甚至沒有廢除婚前祭祀的習俗。 查爾斯對此一無所知,但事後**,他背負著尷尬的名聲。 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一種婚前犧牲,卻被流言蜚語歪曲了,讓查爾斯成為笑柄。 但令人欽佩的是,歐洲的農奴也有他們的生存智慧。 為了避免新婚之夜的麻煩,他們通常需要攢夠結婚稅,然後才能進入婚姻殿堂。
相比之下,中國的農民享有產權,不僅可以學習文字,還可以自由奔跑和分享資訊。 你能想象他們的認知能力遠遠超過歐洲農奴嗎? 因此,一旦革命運動爆發,他們的破壞力和戰鬥力就比歐洲農奴要兇猛得多。 在歐洲,農奴對他們的領主非常忠誠,他們的所有行動都在他們的領主的視線之下,在訓練有素的騎士的監視下。
他們無法閱讀或寫作,幾乎與外界隔絕,成為戰鬥力低下、缺乏個性的勞動機器。 這樣的環境怎麼會催生出反對領主制度的力量呢? 另一方面,中國的農民面臨官僚主義,向皇室納稅。 因此,他們知道皇帝必須被推翻,皇帝在自己的頭上。 然而,在歐洲,農奴為封建領主服務,壓迫他們的只有領主。 他們從未對君主有過仇恨的感覺。
綜上所述,無論是中國的農民起義,還是歐洲的農奴起義,兩者的目標相距太遠。 在中國,叛亂的目的是消滅**統治,大家都明白皇帝是**,然後勇敢地攻打皇位。 但如果你看看農奴面對各種領主的歐洲,封建主義就是所謂的“我哥哥的哥哥不是我哥哥”,高層結構混亂,讓沒有受過教育的農奴不知所措。
所以,你看,比了自己之後,你就會明白,即使在那個被歷史遺忘的角落裡,農奴社會也是充滿智慧的!
我能更簡明扼要地告訴我們嗎? 當我們農民被教導要服從天子時,我們已經明白,必須反抗**! 然而,在歐洲,農奴從小就被引導服從主人的權威,因此他們的反抗意識僅限於推翻主人。
至於日本,農奴制雖然沒有實行,但與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一樣的——從貴族到佃農甚至農奴,騎士或武士都是貴族的暴力工具,抵禦外部其他貴族的侵犯,主要負責對內鎮壓下層階級。
除非實現權力的完全集中,或者封建主義繼續存在,否則農民所遭受的壓迫程度會因地區差異而不同,他們之間將無法產生共鳴,自然難以形成凝聚力和集體行動。
比如在我的領地,光是松本一香折磨我們,就足以讓大家恨之入骨,強迫大家每天跑10公里進行體能訓練,簡直是無法忍受的! 而與此同時,你這邊的領主相澤南,可能會天天鞭打幾個朋友,讓他們大聲求饒,這也讓人不寒而慄......
可惜的是,在起義的時候,我們仇恨的焦點不一樣,利益不能一致,沒有共同的精神基礎,所以我們是分開戰鬥,不能聯手抵抗整個國家。
在中國,凡是出現一流情況,如春秋戰國時期或五代十國時期,就很少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這是因為當時的國家過於分散,地區權力是獨立的。 但是,一旦中國完成了全國統一,每個朝代最終都會引發農民起義,這是因為郡制**拿著朝廷頒發的任書來上班,有被冤枉的理由,也有痛苦的源頭,如果生活陷入困境, 他們會直接向皇帝投訴。
這是我的獨特看法:我認為大統一王朝時期的農民起義在性質上類似於人類腫瘤。 政權存在的時間越長,農民起義爆發的可能性就越大。 農民起義是**集中**老年的徵兆,就像人類生命達到一定階段時難以避免的生理現象一樣。
就算在農業文明中選擇了**集中制,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這種'巨蟹座“必然會出現。 我認為這是整個系統帶來的痛苦,是無法避免和消除的。
這樣一來,選擇從事輕文員這樣相對輕鬆的工作,就必須面對導演面前的低聲; 如果您選擇成為首席執行官 (CEO),您將不得不忍受高度緊張的工作場所的日常挑戰。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每個人和每件事總是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 一旦你選擇了某種態度、人生道路或職業方向,就意味著你將面臨不可預見的困難和問題。 至於農民起義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其實是縣製集中化的癥結,永遠無法克服,也不容易解決。
回顧歷史,我們總會看到很多人在闡述某個歷史時代的興衰,以及未來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帶領國家走出困境,恢復活力。 以前,我曾經有過這個想法,但隨著經驗的積累,我現在對這件事更加冷靜和理性。 在這一點上,我變得更加平靜,相信此時沒有返回天堂的力量,我們需要學會放手,不再勉強抵抗自然法則。
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經營事業,處理情感糾葛,還是追求職業發展,一旦掌握了事情的節奏,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放下,以平和的心情享受事情的結局,不要過多地糾纏於自己的痛苦。 畢竟人生難免會有遺憾,有些事情即使努力也無法成功。 因此,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都應該冷靜地面對它,並在最後微笑。
說得很遠,回到正題,乙個國家搞亞封建制度,有亞封建制度的苦惱,搞**集權,有**集權的苦惱。
親愛的朋友們,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在古代,當乙個國家的生產力還不完善,發展水平相對滯後時,也許次封建制度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但是,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當科技進步使人類突破了地域的束縛時,集中模式將更加符合時代的需要。
哦,是的! 其實,我們經常用“分離”來形容地方勢力制約權威的情況,但別忘了歷史上的周王朝,這個偉大的王朝在早期就採取了封建政策,對地方的控制是無與倫比的。 不幸的是,隨著生產力的迅速提高,這種古老的制度開始顯現其侷限性,逐漸成為國家進步的絆腳石,因此縣製這種更有效率的政治制度被取代了。
相信大家還記得,像一顆璀璨的明珠一樣閃耀的法國,是從封建主義走向中央集權的最好例子。 追溯到英法百年戰爭,由於英國騎士人數少,騎兵嚴重短缺,他們改變了原來封建騎士只想用短距離衝擊力逼對手取勝的策略,轉而更加注重利用地形伏擊法國的威爾斯長弓手。 這些長弓手最多配備 15公尺長的紫杉木弓,以其強大的穿透力,無情地收割了法國重騎兵的生命。
儘管法國騎兵無所畏懼,他們幾乎參加了歐洲大陸的每場戰鬥,但他們被英國人改進的戰術所淹沒。 許多最受尊敬的將軍以及精銳騎兵都倒在了威爾斯長弓手的弓箭下。 最後,法國騎兵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完全放棄即時戰鬥並公升級裝甲。 然而,儘管法國人勇敢無畏,但英軍軍官指揮部卻充滿了智慧,讓英軍**隊在老城區潮濕腐朽的土地上依然擁有極好的機動性,以至於在雙方激戰時,原本顧生死的士兵們,最終以法國人慘敗收場。
當我讀到一些有關資料時,我深深地感嘆,英格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自最後的審判以來,英格蘭的權威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這本書作為法院所依據的工具,甚至比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法律更有效,該法律明確規定了聯合王國的所有領土,並保證了該國最高層的責任和義務。 顯然,正是這種**集權的實施,提公升了英國在戰場上的主導地位,導致法國遭受了一系列的失敗,甚至首都巴黎也被英國占領。
而帶領法國完成從古代世紀向中央集權時代演變的關鍵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聖女貞德。1429 年,當法國在英國攻勢的衝擊下苦苦掙扎時,17 歲的聖女貞德懷有遠大抱負,決定上戰場,希望為她的國家贏得勝利。 憑藉鯡魚之戰的準確結果,她贏得了王子(未來的查理七世)的充分信任,並控制了軍隊。
聖女貞德深刻改變了法國的戰鬥模式,以重型投石器為主要**攻擊英國防禦工事。 短短6天,這位民族英雄就徹底擊潰了英軍。 法國人民突然清醒過來,開始高度重視炮兵部隊的建設和訓練。 不幸的是,聖女貞德在戰場上並沒有堅持多久,不到兩年後,她就以勇氣和犧牲贏得了人們的心,但卻被背叛了——她被勃貢蘭的貴族俘虜,然後被殘忍的英國人燒死。
雖然聖女貞德的生命已經逝去,但她勇於接受不可能的挑戰,卻點燃了法國人民心中的復仇之火。 在聖女貞德死後的五年裡,查理七世決心重組國家軍隊,首先要做的就是組建一支強大的炮兵裝備。 然而,火炮所需的補給品極其昂貴,依賴封建制度的法國缺乏國內財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查理七世緊急與富商雅克·科爾緊密結盟,積極推動稅制改革,最終通過徵收人頭稅等多種新稅費來增加國家的財政資源,順利地觸動了法蘭西王國走向第一次中央集權的歷史程序。
最終,法國人依靠改變的炮兵戰術擊敗了英國侵略者。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聖女貞德就像一盞閃亮的燈,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毫無疑問,正是這位偉大的女性沒有讓剃光的眉毛啟用法國的中央集權意識,提振了原本處於劣勢的法國人的士氣,不僅解除了英國的威脅,也開啟了歷史的新篇章。
關於英法百年戰爭,你可能會認為這是長弓和大炮的較量,但實際上,這場戰爭不僅僅是第一因素,更多的取決於兩國誰能更早地實現第一次中央集權,誰先,誰將在政治和軍事上佔據主導地位。
早在16世紀的歐洲,在封建主義加速衰落的時候,日本出人意料地將這段歷史推遲到19世紀。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日本缺乏乙個像西方一樣快速發展的強大鄰國,這給了它300多年的改革緩衝期。 試想一下,如果有這樣的鄰居,恐怕日本早就被打倒在地了,直到19世紀末都無法維持封建制度。 正如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日本的封建制度是亞洲僵化的象徵; 俄羅斯的封建制度雖然同樣僵化,但代表了歐洲的傳統。
封建主義建立於 9 世紀,當時英國和法國逐漸走向中央集權,甚至在發現美洲之前的幾年裡也是如此。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到 1497 年,俄羅斯仍然忙於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農奴制。 以伊凡三世法典為例,該法典規定,農奴只能在每年深秋尤里節前後的一周內從乙個主人轉移到另乙個主人。 直到1861年,俄國皇帝亞歷山卓二世才正式宣布徹底解放農奴,這比西歐晚了將近兩三百年! 這一事實恰恰反映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與西歐相比的巨大差距,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拿破崙戰敗後,**的年輕貴族們受到沉重打擊,冒著生命危險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從封建制度到最中央集權的政權,無疑是世界各國都應該有的穩步演進的過程。 然而,自從歐洲廢除農奴制後,十八世紀迎來了偉大的工業革命,各國順利完成了工業化,沒有了農民的束縛,農民起義消失了。 因此,當英國和法國在中國發動血腥的鴉片戰爭時,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仍在中國進行——換句話說,東西方都感到困惑。
新世界的面貌讓中國知識分子興奮不已,不由得想起了十二月黨人的悲慘歷史,開始深入剖析中國自身的癥結所在,其實這一切都是出於生產力的考慮,而不是古人種的原罪。
記得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靜靜地坐在書房裡,和幾個好朋友聊了將近一整天,從農民起義到中央集權對世界的影響。 窗外的天空變暗了,標誌著一年的結束。 在此,我願藉此機會回顧過去一年所發生的情況。 其實,中國之所以能夠孕育出許多獨特的特色,正是由於我國自古以來特殊的地理條件,使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遵循的規律、面臨的挑戰和尋求的解決方案與世界其他國家截然不同。 無論是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甚至是人們的生活習慣,我們都不一樣。
由此可見,在探索如何把這個和諧富足的大家庭治理好時,我們既不能死板地照搬外國的治國之道,更要深入思考、慎重推理、勤於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方式。 偉大中國源於吸收眾多家族優勢,深度融入中華民族特色的獨特發展道路,是引領國家未來崛起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