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豆瓣評分7分6、看到第一條評論的時候,總覺得程冰是個很窮的人,這條評論是這樣說的:
“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程冰,但我知道這個社會需要程冰這樣的人。”
是程冰可憐,還是張毅可憐?
關於類似的角色,張譯演了不少。
《狂飆》中的安警官,他忍受了多少苦難,遭受了多少罪行,就是要把罪犯繩之以法。
魏國平在《他是誰》中,他不在乎個人利益,放棄個人感情,只為給他們乙個公道。
這一次,《三隊》也是關於妻子分居、**被捕的故事,張譯是在心目中扮演警察,還是在演出這個社會需要的東西?
三大隊伍要是乙個團隊,不能是乙個人,更要是乙個離開公安系統的閒人。
不知道這樣的評價是不是太過分了?
既然程兵因毆打犯被判刑,離開了刑警的崗位,為什麼還要追查**?
最終要創造這樣的角色。
對電影的需求。
還是社會需要。
還是張譯的需要?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物設計,才有可能在一開始就有評價。
我曾經記得一位大學教授的一句話:當我們開始倡導某事時,這意味著沒有人做過。
比如這個時代的獻血!
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疑問,既然是真實案例,肯定會有故事原型。 但電影總會告訴你,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所以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果這個東西的電影版存在,那麼最終破案的究竟是公安還是程冰這個角色呢?
電影開頭,上級下令5天破案,程冰卻被關了好幾年。
那麼你在此期間調查過嗎?
你去找了嗎?
你堅持了嗎?
如果張譯被判處死刑,這個案子還不會結束?
是不是美化張譯這個角色有點過分了,有點個人表演,三支隊伍不是張譯乙個人,半途而廢的人有什麼影響?
電影的名字叫三隊,在電影的開頭,總是強調他們是三隊,等到案件真正開始處理的時候,當真相大白的時候,只有張毅堅持。
既然是團隊,難道我們不應該在一起到最後嗎? 電影的名字與劇情不符,會讓我們產生錯誤的聯想,也不是集體智慧,應該是為所欲為。 即使你最後做對了,你也不會被稱讚!
很難說,按照規定,你不應該做這個工作,但因為你解決了乙個重要案件,你會格外小心嗎? 因為畢竟,正是因為這個,他才被解雇了。
其實,回歸這個崗位最大的障礙就是楊建濤,他原本是刑警隊長,現在卻是局長。
為什麼? 以人民的名義,趙瑞龍的話說:這麼牛氣的人,不容許在這個地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