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王滿華
編輯丨張麗娟
市場上的融資輪次越來越長。
不久前,一位投資人在朋友圈曬出一張截圖,顯示某公司剛剛完成“A+++輪”融資。
一般來說,“pre-x”或“x+輪”等“過渡性”融資在正常的融資節奏下“過渡”的情況並不少見,但在同一輪融資中出現五次“過渡”的情況並不少見。 更令人震驚的是,當我拿著截圖去和投資人討論的時候,大家似乎都驚訝了。
我還看到 B 輪熔化了 6 發。 北京某國有平台投資人張躍表示,近兩年,一輪融資分成多輪的情況頻發,投資階段越來越早。
乙個比較誇張的案例來自小紅書,網友“顧谷丹”表示,他以前的公司已經融化了十幾輪,還沒有達到A輪。
探究其背後的原因,除了融資困難的客觀壓力,創業者和初期投資者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在“前期投資、小投資”成為行業共識的當下,似乎將企業維持在“寶貝”狀態更符合機構的口味。
那麼,這些機構通過“早投資、小投資”來迎合誰的願望呢?
告訴投資者,我還是個'孩子'。
趙一衝是一名新材料投資人,他孵化的專案目前正在進行新一輪Pre-A輪融資。 在過去的一年裡,公司剛剛完成了天使輪和天使+兩輪融資。
目前,像Project S這樣在早期融化“迷你輪子”的人不在少數。 硬科技創業者李超告訴小帆桌,現在企業的融資邏輯不超過兩種,一種是每一輪多籌資金熬過寒,但現在集資和投資兩端收緊,機構謹慎,除非是很頭的專案, 企業很難用一筆錢來支援他們完成乙個技術週期的乙個階段。
於是,大多數企業開始採取“小步快跑”的形式,形成了我們今天所關注的“++輪融資”的第二種形式。 從行業來看,專案特點其實很明顯,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醫療等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領域。
以醫療為例,據動脈橙資料統計,2022年截止,在某輪的基礎上,共有38筆融資以“追加”方式完成兩次或兩次以上,且全部集中在B輪之前。
不容忽視的是,小步融資的形式對創業者來說是非常耗費精力的。
目前,企業的平均融資週期在4個月左右,這意味著,如果想要保持一年1-2輪融資的節奏,創始人的大部分時間都不可避免地會投入到會見投資者和做融資上,反而會減少對企業本身的投入。 “李超說。
創始人們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但除了單一的融資規模無法覆蓋高昂的成本之外,還包含著自己細緻的思考。
在風險投資行業,有句話說“種子輪看專案,天使輪看團隊(人),A輪看產品,B輪看資料,C輪看收益模式,D輪看競爭格局(利潤), F輪著眼於退出機制”。
但隨著投資“內捲化”的加劇,機構對確定性的需求越來越大,這體現在實際操作上,對企業各輪次、各階段發展的要求也提前了。
有一位足協曾經對著小餐桌抱怨:“現在機構急於用A輪的標準來評判天使輪,需要量產和市場化。 但是,天使輪融資並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實現所謂的驗證。 而如果真的被驗證,很明顯,根本不是天使輪的價格。 ”
現在幾乎所有的A輪機構都要看收益資料,種子輪和天使輪拆分為多輪融資,也是為了延長商業化週期,告訴投資者我還是個孩子。 “趙義衝說。
不管這是融資困難情況下的無奈之舉,還是投資者的融資策略,企業的目的只有乙個——拿到錢,生存下去。
不止一位早期硬科技創業者告訴小帆桌,在與機構的溝通中,對方對專案本身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但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等你們下一輪量產商業化,我一定會投資的。 ”
但是,沒有這一輪,創業者能進入下一輪嗎?
迎合VC PE“早投資、小投資”的願望。
不管是創業者的細心思考,還是投資人的謹慎或“討價還價”,其實雙方心裡都知道,有時候只是被迫接受而已。
其實這是乙個博弈的過程,企業籌不起來就不舒服,但投資機構也對募集到的錢很熱,資金不能投資,也不能返還,也跟LP交代不了。 趙義衝說,“*時間七八年,明星專案擠不進去,後面的專案也不敢拍,只能早點刮彩票了。 ”
但乙個真實的問題是,上億美金的最低投資額可能高達數千萬,這在初期無形中提高了門檻。 因此,在他看來,估值在3-5億元左右的硬科技公司,更符合前期大多數機構的定義。
在一定程度上,企業進行早期小輪融資,是為了迎合機構早小投資的願望。 ”
2021年,高瓴、紅杉、春華、G**等一線機構,以及騰訊、位元組、小公尺等產業資本紛紛加入前期戰鬥。
隨著我們進入2023年,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 據財聯社Venture Capital Connect資料顯示,2023年國內一級市場共發生6688起投融資事件,披露的融資總額約為5570起77億元。 從投資輪來看,2023年A輪系列事件佔比最高,約為40%,其次是種子天使輪,佔比約22%。 從細分交易範圍來看,除未披露金額的事件外,2023年融資金額不超過億元的事件數量佔比最高,約為36個60%。
除了資料之外,還可以瞥見幾個細節。
乙個象徵性的現象是,大足協紛紛湧向天使輪。 2024年初,人形機械人公司星東時代宣布完成天使輪融資,聯想創投領投,金鼎資本和青空天成跟投,老股東世紀金源跟投。
無獨有偶,當碳基儲能材料初創公司國科譚美在2023年下半年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時,獨家財務顧問也來自知名總FA。
一般來說,前期專案吃力不討好是因為缺乏資料,融資難度大,融資規模也決定了融資佣金不會太高,所以實力稍強的FA一般不會做前期專案。
在溝通過程中,有業內人士告訴小帆表,不僅是FA負責人,就連券商都在承接A、B輪的FA業務。
縱觀全域性,總足甚至券商紛紛湧向天使和pre-a,這也反映出目前市場整體正在走向前期的局面。
機構“先投資,小投資”,企業也能小步跑,延遲商業化,一切似乎都形成了乙個“和諧”的閉環。
根據LP的意願,投資者不再願意為高估值買單。
在李超看來,機構熱衷於“早投小投”,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LP的意願。
目前,以**指南**為代表的國有資產已成為一級市場最大的融資方。 根據LP Investment Advisors發布的《2023年LP畫像***》,2023年新增註冊私募股權公司7383家,新備案**主要集中在其中,LP認購規模將超過1家6萬億元。 國資和**指引**LP最為活躍,佔國有資產和**指引**數量的1 3,該貨幣對的認購規模高達70%。
縱觀管理機構的公開評選標準,可以發現“堅持早投、小投、科技投”是每一項**指導**的核心指標。
當然,除了LP變化帶來的機構投資偏好變化外,最直觀的原因就是投資者不願意為高估值買單。
近兩年來,二級市場頻頻出現崩盤。 CVSOURCE投資資料顯示,2023年共有415家中國公司成功IPO,分別是A股、港股和美股,其中首日破股95家,破損率為2289%。
二級市場的定價也影響一級市場的**體系。 過去,很多估值過高的明星專案都出現了倒掛,背後的機構都出現了浮虧,有的直接輸給了B輪。
現在二級市場的估值倒掛了,後面的情況估值就在那裡,機構也接受不了,只能往前滾。 只要你足夠早進入,你就不必執著於IPO退出,還有錢可賺。 投資人凱茜告訴小帆桌,“一些機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投資估值超過30億的專案。 ”
在對話過程中,小平發現,C輪被投資者普遍認為是關鍵節點。
趙毅衝到小餐桌前說:“一般C輪之後,都是Pre-IPO,如果專案還在D輪和E輪融資,那就問題很大了。 繼續融資說明上市阻力大,不融資就不可能生存,造血能力不足。 投資這種專案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成為撿拾者。 ”
有趣的是,如果拉長時間線,你會發現,在過去的10年裡,關於C輪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在資本市場寒冬,“今天獨角獸,明天C輪就死了”的爭論時不時被討論。 如今的一級市場似乎又陷入了這個“詛咒”。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它不會簡單地重演。 樁的早期會是跨越這個週期的關鍵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為張躍、趙一衝、李超、凱茜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