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會讓乙個國家變窮嗎?
當我們談論“最懶惰的國家”時,首先想到的名字是托克勞。
它是南太平洋上的乙個小島國,其居民過著悠閒輕鬆的生活,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幾乎不做其他事情。
這種懶惰的生活方式使許多人感到驚訝,但托克勞人似乎對此感到滿意。
那麼,托克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生活狀態呢? 懶惰真的會讓乙個國家變窮嗎?
這其中隱藏著什麼樣的社會機制? 也許我們可以在“世界上最懶惰的國家”托克勞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托克勞位於中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由三個環礁組成。
它的總面積只有12平方公里,居住著大約1,500名島民。
島國交通不便,沒有機場,只能依靠定期航運與外界聯絡。
氣候溫和濕潤,全年平均氣溫在29°C左右。
充沛的雨水滋養了島上的椰子林和灌木叢。
在陽光明媚的海面上,波光粼粼。
除了偶爾經過漁船外,幾乎沒有其他人類活動的痕跡。
可以說,這是乙個與世隔絕的僻靜之地。
在這片寧靜的海面上,島上只有不到 2,000 名居民。
白天,可以看到島民們在樹蔭下的吊床上懶洋洋地打盹,有些人坐在椰子樹下不緊不慢地吃著新鮮捕獲的生魚; 幾個孩子赤腳在沙灘上玩耍。
沒有人著急,每個人都在享受當下的生活。
據統計,90%的托克勞人肥胖,整天無所事事,甚至走幾步都不麻煩。
吃飯的時候,他們往往懶得認真做飯,食物一煮熟就吃。
可以說,托克勞人民已經到了“懶惰的晚期癌症”的地步。
那麼,托克勞人在這種極度懶惰的狀態下在哪裡謀生呢?
本應以捕魚為生的托克勞人選擇將周圍水域的所有捕魚權出租給其他國家,每年賺取可觀的租金收入。
該地區魚類資源豐富,是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漁場之一。
租金高達每年120萬英鎊,幾乎足以滿足島上全體居民的需求。
儘管經濟如此可觀,但對於懶惰的托克勞人來說,輕鬆賺取房租比在漁船上工作、流汗和做體力勞動更令人愉快。
結果,人們乾脆毀掉了他們為數不多的漁船,把海洋留給其他國家的漁民在自己的水域中獲取資源並茁壯成長。
除此之外,托克勞還從其母國紐西蘭獲得了驚人的經濟援助。
紐西蘭** 每年向托克勞提供640多萬美元的財政補貼,佔該國總收入的80%以上。
幾乎可以說,正是這種“老式”的生活方式使托克勞人無憂無慮和懶惰的生活成為可能。
他們很少或沒有勞動,就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和衣服來填飽肚子。
儘管生活在其他國家的庇護下,托克勞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2006年,就托克勞是否應該從紐西蘭獨立並完全控制其政治和經濟命運舉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全民投票。
這本應是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獨立後,托克勞將擁有自己的國旗、國歌、**和貨幣。
島民最終將能夠決定如何開發他們周圍豐富的海洋資源。
然而,令許多外部觀察家感到驚訝的是,島上絕大多數人口選擇反對獨立。
一年後的第二次公投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托克勞雖然過著悠閒的生活,但真正有發言權的精英卻屈指可數。
他們中的許多人受過高等教育,並意識到獨立的挑戰:自力更生意味著不再有紐西蘭的補貼,甚至可能意味著今天的無所事事。
因此,不難理解寧願放棄獨立,繼續寄生的心態。
特別是,紐西蘭還派出專業人員在島上建造旅館、漁場和其他設施,以幫助托克勞的經濟發展。
但島民們仍然走自己的路,仍然過著悠閒的依賴生活。
可以說,托克勞人民已經習慣了“寵愛”的日子,自然不願意輕易放手。
另一方面,紐西蘭對這個南太平洋島國的援助也將有助於維持和鞏固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正是因為雙方都從這種扭曲的“支援關係”中獲益匪淺,這種關係才長期穩定地持續至今。
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懶惰仍然是許多國家難以完成的重大問題。
據科學雜誌《柳葉刀》報道,馬爾他位居榜首,其次是史瓦帝尼和英國。
在這些國家,人們或多或少地生活得太悠閒,沒有動力。
以馬爾他為例,這是乙個地中海島國,旅遊業發達,被譽為“歐洲的陽光之地”。
春、夏、秋、冬,椰林的影子一字排開。
每個城鎮的主要道路和小巷都有輕鬆的氛圍。
即使在旅遊旺季,當地人也不緊不慢,保持著悠閒的生活節奏。
馬爾他人注重即時享受,減輕壓力和焦慮,經常整天“躺”在陽台或沙灘上,看電視,曬太陽,打盹。
至於排名第八的英國,主要是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避免過度勞累的人。
英國的商店很早就關門了,節假日營業的時間更長,這與許多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英國也更加放鬆和放鬆。
調查顯示,只有35人9%的英國成年人在生活中得到了足夠的鍛鍊,這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那麼,為什麼有些國家會出現“懶惰國家”的狀態呢? 我們不妨從托克勞島民的生活中尋找答案。
首先,這可能與托克勞的小島嶼環境和孤立的文化傳統有關。
作為乙個資訊封閉、資源有限的小島國,自然沒有什麼發展空間和機會。
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很長時間,托克勞人逐漸養成了安靜地享受當下、不求進步的性格。
這種以享樂主義為中心、不進取的文化也助長了懶惰的生活方式。
第二,托克勞的社會結構相對穩定,**提供各種救濟福利和財政支援。
島民們不必太擔心食物和衣服,可以依靠這種幫助來獲得更穩定的生活。
這實際上削弱了人們自力更生和自力更生的內在動力。
沒有為填飽肚子而奮鬥的動力,懶惰和依賴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第三,經常補貼托克勞的紐西蘭**也具有消極和懶惰的民族性格。
經常的資助和支援幫助托克勞人養成了“依賴”和依賴的心態。
可以說,這種扭曲的援助機制也促成了托克勞人今天的特殊社會狀況。
第四,在個人層面上,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削弱了托克勞人的進取精神。
當乙個人很容易獲得食物、衣服、住所和交通等基本需求時,他會變得懶惰和自滿,這是人類的天性。
這種心態在整個托克勞社會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自然也失去了自力更生的動力。
歸根結底,懶惰一直是人性中不可磨滅的一面。
當生存壓力降低時,人們往往會選擇悠閒的生活。
這不僅反映在個人層面,而且反映在國家層面。
托克勞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豐富的魚類資源和紐西蘭的鉅額補貼**大大減輕了托克勞人的生存壓力,形成了無食無憂的生活。
結果,這片土地上存在著一種奇特的社會狀態,即人們普遍懶惰。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生存壓力的減弱並不一定代表乙個國家的進步和絕對發展。
相反,這種普遍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的懶惰也給托克勞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它極大地損害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不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削弱了國家的整體實力。
同時,也損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降低了人民的整體素質,使他們失去了應對困難和災難的能力。
如果有一天紐西蘭的援助和資源轉讓中斷,托克勞將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失敗國家”。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懶惰畢竟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國家政策。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要保持一定的生存壓力感和進取精神,這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