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尺奇·阿爾博姆(Mitch Albom)的傑作《遇見星期二》(Meet Tuesday)中,社會學教授默里(Murray)向他的學生公尺奇(Mitch)吐露了人生在他生命盡頭的深刻人生哲學:“如果我們能理解,我們可以以如此冷靜的態度面對死亡,那麼即使是生活中最困難的挑戰也會變得可以克服。 ”
面對學生們的提問,“人生最難的事情是什麼? 默里給出了乙個簡潔而深刻的回答:“與生活和平相處。 ”
這裡的“和”意味著相互理解和寬恕,它包含了儒家所倡導的“忠饒之道”,即根深蒂固的教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與生活和平相處,其實就是調和自己的內心,包容他人的情緒,接受和調和生活本身的起起落落。
這是一種智慧,一種心境,讓我們在生命的洪流中緊緊抓住自己,和諧相處,從而實現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雙重和解。
與自己和解
人生的至高智慧,首先在於懂得與自己和解的藝術。 記住該珍惜的回憶,釋放該忘記的過去; 勇敢地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不變的。
人生之路坎坷,在時光荏苒、歲月越來越短的旅途中,“原諒別人固然重要,但原諒自己更是重要。 ”
與自己和解,就是摒棄自責,遠離自我懲罰,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不給自己設困苦陷阱。 讓心靈和自我和諧共處,不再針鋒相對。
當個人真正與自己和解時,那些過去的糾葛和過去的磨難都會轉化為砥礪前行的雄偉力量。
劉庸,北宋大師,出身名門望族,十幾歲時就立志考科舉,作為人生的崇高理想。
26歲那年,他第一次踏入科舉考場,卻如願以償地未能考場。 32歲那年,他又掉進了沙子裡; 35歲那年,他又遭遇了一次挫折。 幾年後,他還是沒能上金榜。
然而,就在那一刻,他恍然大悟。 他深諳命運的確定性——命運終究會到來,沒有命運強行是徒勞的。 既然在科舉考的道路上無法成名,何不聽從天命,轉身作風,做乙個自由流動的文人水墨作家呢?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領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群中,專心填詞。
在隨後的幾年裡,他走遍了中國土地的南北、東、西三面,創作了數百首深受人民歡迎的新曲。
從乙個無官無業的學者,到成為北宋詩人的泰山北斗,他在另一條路上攀登了人生的巔峰。
與自我和平相處“,這不僅是精神境界的昇華,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曾深情地說:“在乙個深邃的夜晚,我毅然決然地燒掉了所有縈繞在我心中的記憶碎片,從此,我的夢就像清澈晶瑩的水,暢通無阻; 在乙個黎明的早晨,我毅然決然地拋下了歷年的所有包袱,從此我的腳步輕盈如飛,自由自在。 ”
願我們都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中與自己和解,讓我們能以從容自在的姿態,在人生的道路上輕鬆舒適地前行。
與他人和解
與他人和解本質上是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 這不僅意味著要有妥協和謙虛的智慧,還要有理解和寬容,在人際交往中播下寬恕的種子。
面對委屈和不公,和解的精神促使我們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理性思考,以超越個人情感的侷限。
當衝突和分歧如暴風雨般襲來時,有和解之心的人會懂得轉變觀點,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從而化解衝突,促進和諧共處。
與他人和解的第一步,就是在內心深處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以此為基礎培養對他人的寬容和理解。 正如戰國時期趙國的著名大臣林相如所表明的那樣,即使他被封為“上清”,地位高於連婆將軍,他仍然能夠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表現出非凡的忍耐和豁達。
當時,連婆自袒功勳,對林相如的晉公升不滿,多次揚言要羞辱林相如。 不過,林相如面對麻煩卻很冷靜,每當聽到連破要來的時候,就吩咐馬車夫繞道巷子,避開他的稜角。 這讓他的手下感到困惑,他們覺得林相如不應該這樣退縮。
面對疑惑,林相如平靜地回答道:“我問你,連將軍和秦王誰更強大? “眾人回答說:”秦王是毋庸置疑的。 ”
林相如進一步解釋道:“既然我連秦王的威力都不怕,那我又何必怕連將軍呢? 目前,秦國不敢輕易得罪趙國,正是因為我們國內的文武力量齊心協力。 請想一想,是國家大局重要,還是個人一時的榮辱更重要? ”
這句話傳到了連破的耳朵裡,深深地打動了這位英勇兇猛的將軍,他感到深深的愧疚,意識到了自己的狹隘和偏見,從而開啟了兩人之間從對抗到和解的新篇章。
這個歷史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和解的力量,可以克服恩怨,加強團結,並成為子孫後代的典範。
他毅然決然地脫掉了一件襯衫的袖子,露出結實的肩膀,背上背著一根荊棘條,直奔林相茹的府邸而去。 到了,他鄭重其事地跪在林相如面前,虔誠地捧著手中的刺,懇求林相如為此懲罰他。
這就是千古流傳的成語的由來,有著深刻的寓意,“取荊棘的罪”。
林相如和連婆之間令人心痛的故事,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至今仍被後人譽為美好的故事。
能夠容忍別人的話,懂得接納別人,能夠從容地處理各種事情,無疑是乙個人最突出、最寶貴的才能。 尊重他人的人,自然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那些能夠容忍別人的人,最終會被別人容忍。
與生活和平相處
有這樣一句諺語,深深扎根於人心:有人給你饅頭,一定要記住; 當別人給你拳頭時,你必須放手,忘記。 與生活達成和解,不僅關乎態度的選擇,更是在更深層次上體現乙個人的思想和智慧的高度。
早在1963年,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就因堅決反對南非白人強加的種族隔離政策而被囚禁在乙個荒涼而偏遠的島嶼上,這種苦難持續了27年。
當時看守他的三名白人獄警不顧他的年老病情,對他進行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
然而,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91年,曼德拉當選南非,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在人們猜測曼德拉可能會報復虐待他的三名獄警時,他做出了乙個震驚世界的驚人舉動。 在莊嚴隆重的就職典禮上,曼德拉在逐一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後,平靜而堅定地說:“今天在座的有三位特邀嘉賓,他們是我在獄中的看守。 然後,他一一提到他們的名字,並站起來向三名白人獄警深深鞠躬,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一幕不僅讓所有嘉賓驚嘆不已,也讓全世界瞠目結舌,深深讚嘆不已。
是什麼融化了曼德拉心中的仇恨之冰,使他能夠化敵為和平?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深情地說:“當我走出牢房,踏入自由之門的那一刻,我敏銳地意識到,如果我不能把痛苦和怨恨拋在腦後,我就永遠無法真正走出那個看不見的監獄。 ”
正是這種寬恕與和解的力量,使曼德拉在1993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是世界欽佩的寬容典範。
面對寬恕和自我接納的問題,無數人選擇了倔強的堅持而不是解脫。 他們不僅發現很難向他人伸出寬容之手,而且他們也無法同情自己內心的傷口。
他們在人際衝突中掙扎,既不願意向外界伸出和解的橄欖枝,也不願意在內心深處找到與自己和諧共生的共生;
他們抗拒向現實妥協,拒絕屈服於自己的侷限,於是沉淪在無盡的糾結和痛苦中,最後不得不獨自承受疲憊和創傷。
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時,我們會發現截然不同的場景。
站在低矮的樓層俯瞰,能看到的就是生活的瑣碎和凌亂,像是到處都是生活垃圾; 當你爬上摩天大樓的80層時,繁華的城市突然顯露出來。
同樣,當我們從地面抬頭看時,平房和高層建築似乎是天壤之別,但一旦我們在10,000公尺的高度上公升到飛機之上,這種差異就消失了。
甚至當旅行者一號飛船跋涉到64億公里外回望家鄉時,我們的藍色星球也淪為乙個微不足道的畫素,而在200億公里之外,地球卻靜靜地隱藏在浩瀚的宇宙中。
承載著80億生命的地球,在浩瀚宇宙的尺度上顯得如此渺小,這讓我們反思:在個人的生命旅程中,有什麼不能被拋在後面的? 什麼樣的隔閡不能通過和解來彌合?
日本圍棋大師大竹秀夫曾說過:“當你從獲勝的勇氣走向和諧共處的智慧時,你的棋技才真正達到了完美的地步。 ”
因此,無論我們是與他人打交道,還是與自己打交道,都應該學會放下苛刻和競爭。
人生如棋局,解開中間的謎團,不妨跟隨森喜朗和劉勇冷漠的野心,學習林相如的慷慨,學習曼德拉的和平信念,用一顆擁抱萬物的心與生活達成和解,讓人生的每一步都更加平靜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