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速公路通行費的爭議
每年春節期間,如何開車回家或返回都是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高速公路的自由政策。 節假日免費高速公路被公認為有利於民生的政策,但這一政策也是破壞市場的行為,是行政命令直接干預市場的典型案例。
他沒有說這說明了乙個現實,**可以隨時下達命令干預企業的具體業務行為,**可以隨時命令企業不收費並免費提供服務。 高速公路的本質仍然是企業。 高速企業的收費仍然是一種商業運作,干擾企業的收費仍然是一種破壞市場的行為。
不同的觀點:
當然,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國外是先進的,你看美國大部分的高速公路都是免收費的,非收費公路是發達國家的表現。
第二種觀點認為,高速公路大部分是國有企業經營的,壟斷了高速公路的運營,收費不合理,要求免費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種觀點是,如果每個人都購買汽油並支付道路維護費用,那麼高速公路應該是免費的。
這些觀點忽略了事實:我國絕大多數高速公路均由上市公司直營,我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數量較多,包括:鹽田港(000088)、廣東A高速公路(000429)、湖南投資(000548)、山西路橋(000755)、東莞控股(000828)、城市發展環境(000885)、海南高速(000886)、招商局公路(001965)、萬通高速(600012)、 中原高速(600020)、福建高速(600033)、楚田高速(600035)等 既然是上市公司,就不再是純粹的國有企業,而是牽扯到無數小股東利益的股份制企業,用行政命令要求這些企業不收費,其實就是禁止他們收錢,要求他們在生意最好的時候交錢。
這種行為是對企業產權的明確、毫不含糊的干預。
即使這些企業是純粹的、100%擁有的國有企業,也應該反對這種行政干預。
為什麼? 市場化改革的本質是觀念的轉變
國有企業改革最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而觀念上最重要的轉變是,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首先要做企業。 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不是企業,只是乙個**機構,雖然他有工廠會生產,但這種生產並不以利潤為目的,而是完全按照行政命令生產的,即計畫經濟模式。
當國有企業回歸企業本質,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時,此時的國有企業對經濟的破壞遠遠小於計畫經濟模式下的國有企業。
如果公眾對國有企業的需求是乙個自負盈虧、完全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組織,那麼必然會發現,目前國有企業產權不清的狀況,將阻礙國有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進而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必然會浮出水面。 換言之,國有企業改革只有在企業被當作逐利機構對待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相反,如果取消了國有企業的盈利機制,那麼國有企業的改革就無法向前推進。
國有企業是否應該成為營利型機構,是概念爭論中的重要分界線。
阻止國有企業賺錢是國企改革失敗的關鍵
如果把國有企業經營的業務改回某種一級功能,那麼國有企業的改革就遙不可及了,春節期間要求高速公路自由通行是國有企業職能社會化的一種手段。 這樣一來,就會帶很多人去扶持國有企業,他們會說,只有當企業掌握在先,企業占領不僅僅是為了利潤,那麼企業對社會的價值才是最大的。
他們會在網上掀起一場辯論,你看國企春節免費為大家服務,可以私下做嗎?
所有國有企業之所以難以進行市場化改革,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改革不徹底,使國有企業具有一流的分配功能,以至於沒有成為市場上的純企業。
既然你要我免費提供服務,那你就應該給我貸款的特權,比如說,我想拿到第一批超發幣,趁著通貨膨脹的時差獲利。 或者,我應該從我的稅收中得到補貼。 這種行為進一步使國有企業離市場化更遠。 而老百姓也會容忍國有企業虧損巨大,說他們之所以賠錢,是因為他們補貼了老百姓,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國有企業可以解決民營企業解決不了的問題。
企業的價值只能從利潤的角度來評估
真正的問題仍然在概念上,即如何評估企業的價值。 只有當公眾知道乙個企業的價值是它的利潤大小時,人們才會反思國有企業的問題。 利潤的大小是企業服務消費者的能力的大小,而虧損的企業是生產資料的浪費,資源配置錯誤,應該被市場淘汰。
我們一再強調,要運用法治化、市場化的原則,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 這種待遇不僅指對民營企業的保護,也包括對國有企業職能的保護。
只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市場上享有同等待遇,沒有人享有特權,沒有人受到干涉,每個人都有自由定價的權利,那麼國有企業的改革就可以朝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進行。 正是因為沒人關心公路公司的虧損和利潤,才會在各種高速公路上投入大量資金而沒有產出,造成巨大的浪費。
正是因為忽略了利潤目標,中國的高速公路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企業沒有動力改善虧損。
如果把國有企業定義為不需要盈利的機構,或者即使虧損成為一種榮譽,那麼國有企業改革就永遠無法推進,因為改革的理由已經喪失。
國有企業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為它們正在虧損,或者是因為它們利用自己的特權來維持表面上的利潤。 如果國有企業不靠特權就能在市場上盈利,確實沒有必要改革。
改革的基礎不是所有權,而是思想有人說,消滅國有企業還不夠嗎? 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
真正的改革是概念。 即使國有企業被淘汰,只要人們認為企業不能成為純粹的營利機構,私營部門就會受到干預。
要求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規範民營企業的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屢見不鮮,並不是產權歸誰的關鍵。
只有當人們認識到企業的利潤是社會文明的基石,一切文明都受到利潤機制的保護,一切財富增長都受到利潤機制的保護時,國有企業的問題就只是乙個小問題。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正面臨乙個關鍵的轉折點。 例如,公立醫院開始將公益性化,不再允許盈利機制的存在;
比如,央視春晚也在一步步削弱企業屬性和商業屬性。
盈利機制在任何時間、任何一種組織中都會給消費者帶來供給的擴大和更多的滿足感,只要這種機制得到公眾的認可,那麼這些公共機構和國有機構必然會朝著創造利潤的方向發展。 對利潤機制的反感和對國有企業賺錢的反感,只帶來了人們對利潤機制的否定,最終將既有帶來利潤機制的國有機構推向了第一種機制。 這種回歸本質上是一種概念回歸。
思想的倒退不可避免地導致混亂
我們可以比較利潤機制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效率,但不能將一流企業的效率與利潤機制下的企業的效率進行比較,這會帶來概念上的混亂。 如果國有企業向市場化機制靠攏,那麼必然需要進行更多的改革,包括股份制、職業經理人制、就業市場化等。 如果國有企業向一流機制靠攏,成為一流機制下的生產企業,就會向計畫經濟模式靠攏,這將是一場經濟災難。 公立醫院正在推動的各種改革都指向了這個方向。 醫院進行的手術數量正在下降,他們為消費者服務的盈利機制正在被破壞,如果它們不改變,護理質量的顯著下降指日可待。
究其原因,是民營部門對盈利機制的否定,是改革從市場化向市場化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節前凍雨停路,也是企業盈利機制逐漸消失的表現。 有大量的車輛擁堵,最大的損失是生意,因為他的收費迅速減少。 但是,在這種災難面前,公路企業基本上沒有發揮前後的作用,說明這些企業已經變成了**。 真正的市場化改革不僅是公私共濟,而是普遍市場化,對每個市場主體運用依法手段,保護其在產權範圍內創造利潤的能力。 對壟斷企業盈利機制的保護也是一種邊際改善
即使是行政壟斷,如果保護其利潤機制,也總比沒有利潤機制要好。 雖然行政壟斷是用行政權力來消滅競爭者,但只要企業依靠消費者的自願購買,企業的利潤對消費者來說是最好的,那麼這樣的企業利潤就不是一種稅收,他必須依靠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來獲得更高的利潤。 要認識到邊際改善的意義,任何時候增加盈利機制都有利於企業向服務消費者的方向發展。 人們思想的進步也是漸進的,如果我們同意盈利機制,那麼所有的改革都必然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如果政策檔案出台,某一類企業不准收費,或者不讓他們經營,這是對盈利機制的破壞,不管企業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這都是先干預市場的行動,不夠法治, 市場導向的表現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