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奧斯卡頒獎季的到來,捍衛“芭比娃娃”。口水戰又開始了。
不知道學院是不是故意的,為了這個2023年全球票房第一。
1.一部以女權主義為題材的電影,慷慨地給予了包括最佳男配角在內的8項提名但只有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不見了。高斯林立即發長文《沒有芭比,就沒有肯》,為兩位女主角加油。
高司令極力支援兩位女主的小構圖,難怪粉絲們不聯想到——女人的功勞被男人拿走了,這不就是電影中父權社會規則的重複嗎? 另一方面,中國導演謝飛在豆瓣上給《芭比》打了三顆星,說它毀了美國電影。 一擊中槍口,謝飛正是“芭比娃娃”攻擊最多的父權社會典型形象——乙個有地位的老頭子(指美泰高管),恨“芭比娃娃”是自然而然的。
謝飛導演對《芭比》文字的點評。現實和電影再次完美地互文喜歡《芭比》的人自然會站出來批評它。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女性觀眾,不喜歡《芭比》可以嗎? 當我說我不喜歡芭比娃娃時,我是站在它攻擊的父權制團隊一邊嗎? 我不喜歡芭比娃娃《芭比》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但當我想討論《芭比》時,腦海中總是浮現的並不是這樣一句話。 就像,這不是一部好電影。 但如何定義“好”,很可能會引起無休止的爭論。 因此,我將嘗試將其縮小一點這不是一部關於女權主義的電影讓我滿意的作品
2023年夏天《芭比》上映時,我懷著很高的期待走進電影院,但兩個小時密集的視點輸出加上高飽和度的彩色畫面,最終打敗了我的眼睛和耳朵——我在電影院裡昏昏欲睡,醒來時,肯的王國即將淪陷,芭比帶領的女人們重新奪回了世界, 全場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也許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開啟它”——我應該在極度精神的狀態下走進電影院,準備接受一次共鳴的洗禮。 所以我不再說“我不喜歡芭比娃娃”。 當我認真地重播《芭比》並試圖堅定地站在女權主義一邊捍衛它時,我的眼睛和耳朵再一次被打敗了,我陷入了深深的疲憊之中。
固然《芭比》以一種非常有創意的方式輸出了乙個基本的女權主義言論。對於世界上的大多數觀眾來說,以如此暴力的方式輸出它可能足夠“基本”。 例如,電影中最長的獨白,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講述了女性面臨的共同困境。 而且它似乎被設計成被新一代“截圖派對”用粉紅色文字傳播的屬性。 哪個女人不為如此猛烈的攻擊鼓掌?
但這就是我厭倦了芭比娃娃的原因。 有成千上萬種方式來講述女權主義,但它選擇了最簡單、最粗糙、最沒有電影感也許“電影”的定義需要重新定義。 《芭比》更像是三段**,列舉意見,由主角說出,等待大家鼓掌、謝謝、再見。 它的獨創性在於,乙個正確的評論包裹了一種與它無關的視聽語言- 一點色彩,一點歌舞,一點笑話,讓人不知不覺地在視覺奇觀和辛辣的言語中度過了兩個小時,甚至不假思索,完全擁抱了這個歡樂的天堂。 就像乙個疲憊的上班族下班後走進一家眼花繚亂的超市,各式各樣的商品,精美的包裝,**親近,他們的廣告標語也一致打出直接表達你心意的字眼——“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這值得全世界! “你怎麼能不高興呢?
但這就足夠了嗎? 對於飽受女性主義傳播無力之苦的女性觀眾來說,這已經足夠了,畢竟是在最大範圍內攻擊大家都想批評的東西。 《芭比娃娃》已經成為乙個有效而有力的視窗,它甚至非常體面地(在資本的幫助下)發洩了女性以前無法集體發洩的情緒。 女性可以在電影上映期間穿上粉紅色的衣服參加派對,拍照,檢視照片,並購買各種粉紅色的商品。 影片中的台詞被廣泛傳播,成為大多數女性的宣言。 “芭比娃娃”已經成功地成為一種符號,即使每個人都知道它是一種心甘情願地製作的符號。 這不是一部電影但對於另一部分熱愛電影的觀眾來說,《芭比》更像是一場盛大的表演廣告和營銷,不是電影。 電影只是它作為一種產品,一種連線女性消費者情感的媒介,面向消費市場的一種方式。 但如果要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談《芭比》,去掉那些多餘的文化符號,就顯得很懸浮和萎縮,更像是粉紅PPT的大規模說教場景。 具有諷刺意味的父權制可以盡快建立乙個女性陣營。 但諷刺的是,《芭比》是乙隻蜻蜓,說服了它背後的投資人美泰,主動把自己塗黑,騎著那輛小自行車給人踩去享受。 肯和艾倫也不是真正強大的男性角色,建立起來的王國被如此懸浮,以至於只用幾句煽動的話就被推翻了——現實世界的男性聯盟可以如此脆弱嗎? 推翻虛假的父權芭比樂園是女權主義的勝利嗎?
電影用“死亡”來引發芭比的生存危機,但實際的敘事卻迴避了這個嚴肅的問題。 縱觀整部電影,芭比娃娃是如何成長的,看似輕描淡寫,但高斯林願意去現實世界,發現父權社會的規則從零開始建立王國,更讓人印象深刻。 儘管肯是乙個喜劇人物,但他設法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女性的真正生存危機注意力。 像芭比娃娃一樣被人盯著是最大的問題嗎? 身體和美容焦慮是最大的問題嗎? 無法面對自己的性器官是最大的問題嗎? 在我看來,兩者都不是。 《芭比》巧妙地迴避了對生育的討論,自然也迴避了對女性面臨的最重要的生存困境的討論。
“做母親是讓女性成為奴隸的最巧妙的方式。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是這麼說的。 社會對女性進行生育、家庭、子女教育,女性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以生育為基本“功能”存在於世界上,為家庭付出終生無償的勞動,因此始終處於父權社會的底層,無法獲得真正平等的財富和政治權利。 當電影《芭比》將她的年齡限制在二十多歲時,總有乙個美妙的愛情泡泡,她不需要面對這種真正複雜的生活。 如果她結婚了怎麼辦? 她是如何撫養孩子的? 她是如何重返職場的? 她還有好工作可以選擇嗎? 她會繼續為下一代買單直到她去世嗎? 她自己是怎麼做到的? 時間、金錢、穩固的社會聯盟和保障在哪裡? 穿漂亮的西裝是職業女性嗎? 哪些被賦予完美芭比娃娃的女律師、醫生和藝術家不應該面對這些具體問題?
就像傳統童話故事一樣,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在一起,《芭比娃娃》也是如此,她和肯區分你和我,“我做我,你做你”,宣告了這個童話的完美結局。 然而,女性的真正危機只是在那之後才出現的- 芭比娃娃穿上西裝,然後呢? 她能否突破更強大、更不可抗拒的障礙? 幾千年來形成的荊棘和巨石才剛剛開始出現。 與年輕精力充沛的肯競爭沒什麼,但這只是大餐前的一小口芥末。 不過,對於為《芭比娃娃》辯護的觀眾來說,這個芥末引起群眾效應就足夠了。 畢竟,人們看到了父權制的荒謬。 -然後? 然後我們繼續我們的生活,我們記得肯的有趣; 粉紅色,很多粉紅色。 如果說有誰是真正的贏家,我相信勝利不屬於芭比娃娃,而仍然屬於它背後的投資人美泰。 畢竟,芭比娃娃陳舊的品牌形象終於公升級了。
當我們不喜歡一部成功的女權主義電影時,並不意味著我們站在女權主義的對立面。 **1991年的《末日之花》,我更是肯定這一點。 影片中女性真正的危機貫穿於整個公路旅行中——不需要主角直言不諱地表達出很多不滿沒有尊嚴的家庭主婦,總是在低工資行業生存的女人,冷酷無情的丈夫,陌生男人的性暴力……所有這些都可以在女性危機的廣闊“景觀”中瞥見,只是電影的語言,電影的語言。
《末日瘋狂之花》劇照 那些男人都是“肯”,但本來就弱小無力,都散發出比肯更強的能量。 光是家庭地位、**、性騷擾、詐騙盜竊等,就足以讓兩個女人不斷被動地陷入危機。 女性受害者一直無法向男性主導的社會說出自己被謀殺的真相,所以她們只能一路逃亡,直到她們發現死亡是最好的歸途。
《末日瘋狂花》劇照 當電影中的兩位女性一槍引爆了卡車司機的油箱——那一幕**,代表他們憤怒。 當電影中的兩個女人在深夜穿梭在貧瘠而危險的沙漠公路上時——那段旅程代表著他們所面對的生活。當電影中的兩位女性被無數警車包圍時,象徵著絕對男性優越感揚起的塵埃整個父權制牢籠。當電影中的兩個女人互相給予對方肯定的眼神時——真正自由、看穿身後一切的沉默就是她們為增長畫上句號
《末日瘋狂之花》劇照中真正的女性主義,無法完成家庭嘉年華中“你是你自己,我做我自己”的理想結局,但一定有這樣一場要麼死要麼我死的鬥爭——通常,女性的死亡就以此結束。 《終結之花》直面女性的生存危機,說出真相。 別忘了,寫劇本的卡莉·克里,拿下了1992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這也是女權主義的勝利。
或許,我期待的《芭比娃娃》就是這樣一場討論。 這不是我討厭的東西,我很樂意接受它。 但狂歡過後,我們能不能從電影中留下什麼,回憶什麼,才是我對《芭比》的更多期待。 就像去年拿下奧斯卡獎的《瞬息全宇宙》一樣,作為一部女權主義電影,並沒有收穫很多中國觀眾的喜愛。 但楊紫瓊的勝利是乙個巨大的勝利——也許對“芭比娃娃”的觀眾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