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曾說過“站在風口上,豬能飛上天”,這句話既能形容創業,又能形容乙個漢字。 這個漢字就是“懟”,一直到2017年才“沉默”,當時因為網際網絡而走紅,甚至在年底成為權威機構認證的“2017年十大網路詞彙”。
1.如何閱讀“懟”字。
在央視的一檔綜藝節目中,薩貝南遭到了上司康輝的“言語攻擊”。 這場爭論的焦點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恐嚇”。
薩貝南在節目中嘲笑康輝是“懟(duǐ)詞大師”,但康輝很快糾正了他的發音錯誤。 他明確表示,漢字的正確發音是“duì”,而不是薩貝南所說的“duǐ”。 還開玩笑地說:“小沙,你又要被扣200塊錢了。
這一更正,不僅讓薩貝南一時無語,也讓很多***節目的觀眾感到好奇。 畢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習慣於將“懟”發音為“duǐ”。
康輝雖然是一本“行走的字典”,但有沒有可能他錯了? 為了驗證結果,有人特意翻閱了新華詞典。 因此,字典明確指出,懟的正確發音確實是“duì”,並且只有一種發音。 它所表達的意味著怨恨。
但是,我們所說的“恐嚇”顯然是指使用言語來攻擊和反駁他人。 這個“duì”的發音和意思,和我們想表達的完全不一樣!
第二,“懟”字的意思。
這就奇怪了,“懟”怎麼可能四音還表達怨恨呢? 難道在網路上,罵人的意思就是怨恨人? 為了弄清真相,我們去了解了“懟”在古代漢語中的用法和含義。
《民族之死》中有一句話說“天怒神怒”,大致意思是天黑神怒。 “懟”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怨恨”的意思。
在古代文獻中,我們經常看到與“懟”有關的詞。 比如“怨恨”、“憂愁”、“憤怒”,這些都與“怨恨”息息相關,都帶有一種中國古典的優雅,這種優雅通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很少使用。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絡的普及,“懟”字逐漸被賦予了更輕鬆、更俏皮的含義,而不僅僅是表達怨恨。
3.誤用的“dui”。
事實上,“懟”這個詞很有可能是“”這個詞其實是地道的北方方言,但很多人在報道時誤用了“懟”來表示這個意思和發音。 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用法,但嚴格來說,“懟”和“懟”並不完全相同。
為了看清真正的“”“查閱了不少北方方言詞典,在《北京吐魚詞典》中我們看到了乙個類似的發音,這本詞典將”duǐ“分為兩個意思,第乙個意思與”補償“有關,而”救贖“是一對同義詞; 第二個含義是“絕望”。
為了找出真正的答案,我們查閱了《濟雲》等參考書,發現“”這個詞的發音和意思都非常接近“duǐ”。 同時,《碩文》中也有對“行、擠也”的解釋,也與“duǐ”的意思相似。
因此,使用“ ”作為“duǐ”的正字法是合適的。 而且,我們還發現這個詞可能有更長的歷史。 在前秦文學中,“墩”和“憝”都有攻、壹、打的意思,與“duǐ”的意思相似。 這意味著“一詞可能具有更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
而“”作為“duǐ”的正字法還有另乙個原因。 有人在春晚表演小品時曾說過“duǐ”這個音,官方的台詞註解是“ ”所以這個正字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權威的認可。
但話又說回來,“懟”真的是誤用嗎? 在中文中,“懟”的意思是“怨恨”,它的發音與“duǐ”相似,但含義不同。 但是,從理論上講,“懟”的發音和含義也可以解釋為“攻擊”,因此用“懟”來表示“duǐ”並不是完全錯誤的。
此外,現在大家習慣給“懟”字賦予新的含義,中文也在網路語言中加入了“懟”,並更新了原來的含義。 所以現在的“罵人”,也算是有了正式的“身份”。
結論:
“懟”字的發展也給了我們乙個啟示:網際網絡不僅是溝通和獲取資訊的工具,更是語言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乙個詞可能從現實世界的某個角落進入虛擬世界,被轉化傳播,然後滲透到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 因此,我們需要善用網際網絡,學會辨別真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