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肖華和邱惠作分別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和總後勤部主任,兩人在工作中存在一些矛盾。 邱惠作認為,總政治部總是傾向於任命年長的老兵到總部,而肖華則認為邱惠作不夠尊重自己,經常反對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總後勤部的地位得到提高,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期間,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1957年八個總部合併時,保留了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後勤部。
沒有後勤保障,戰略戰術再強大,也不可能。 然而,在戰爭年代,後勤人員大多由當地民兵協助,即使有軍隊幹部擔任職務,也大多是年老體弱、病殘的。
這種印象讓人覺得打不仗的就派去做後勤,能打的就想上前線。 結果很多人都不想去一般的後勤,被指派去的人大多是老年人,被邱惠作稱為“老、粗、弱”。
這意味著他們年紀大了,沒有受過教育,身體虛弱等等。 對於邱惠作來說,這樣的幹部被安排在重要崗位上,一旦戰爭來臨,他們是否能夠承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挑戰?
因此,他對總政治部的人事安排特別反感,把情緒發洩在小華等人身上。
會議期間,只要小華涉及到一般物流的話題,邱慧作就會認真聽,一旦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就會立即反駁。 這符合中國傳統的“來不無禮”觀念。
有時,邱慧作也會批評小華,兩人經常在會議上針鋒相對。 1963年,總後勤部政委向山西出售戰備物資、鋼鐵、機電材料等數十萬種物資,引起一些不滿。
有人向邱輝報告了此事,邱輝立即下令,材料不得離開倉庫。 政委對邱慧佐不滿,向蕭華抱怨,說他有最終決定權,別人不能插手,權力太大。
不過,在和邱輝交談後,小華直接表示,在總後勤部的領導中,目前有一些人對邱輝佐有看法,以及他是否知道這件事。 邱惠作回答說,他知道,他上任時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特別是在擔任黨委第一書記的問題上。
他說,他與政委的矛盾由來已久,一旦他們開始合作,矛盾就會加劇。 在總後勤部黨委的領導下,他們各有各的支持者,但邱惠作的支持者更多,因為他有上級領導的支援。
他們工作中缺乏溝通,進一步加劇了矛盾。 雖然大家的本意是好的,但最終,因為有矛盾,矛盾就會激化。
蕭華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希望他能尊重自己的老資質,努力做好團結。
邱慧作激動地說:“你要我放棄責任嗎? 我不這樣做! 我寫了一篇關於戰爭物資問題的審查報告,但我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 如果戰爭真的來了,我們要打什麼?
你有沒有想過後果會有多嚴重? 小華說,他們只是用了一些壓榨的材料來改善和當地政府的關係,這有什麼問題? 再說了,把這件事情擴大,是不是有點大驚小怪?
最後,他們都同意,這應該是事情的結束,擴大它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