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協調推進深化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這是對改革開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作用的重大戰略判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現實影響。 要認真學習領會這一重大規律,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結論。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 經濟發展同其他任何事情一樣,離不開內部和外部因素的綜合作用。 雖然外部因素在特定時期和情況下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但從整體、全域性和長遠的角度來看,內部因素的作用始終是根本性的、第一的,外部因素的作用是輔助的和次要的。 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人,是數以萬計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各行各業的勤勞勞動者,只有充分調動和激發企業家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經濟增長才有生不息的持久動力。 因此,要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打破制約人們開拓創新的體制性障礙,為人們充分發揮智慧和才能,積極創新創造提供良好的市場和社會環境。 改革開放是提高要素投入質量和效率的“倍增器”,一旦調動了全社會的動力和活力,就能對經濟發展起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內生動力的作用是持久的、強的、持續的,與增加要素投入的一次性效應不同,它今年會起作用,明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會起作用。 有效調動全社會內生動力,是實現高質量長治長治發展的根本方針。
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是總結我國發展歷史經驗得出的寶貴結論。 改革開放前,我國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多勞少、幹好、幹壞”沒有有效釋放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和內生發展動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各地逐步推行家庭生產貨物責任制,農民的勞動成果“給國家夠了,給集體夠了,剩下的都歸自己”,極大地激發了億萬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人民還是那些人,土地還是那些土地,體制機制變了,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迅速解決。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不斷改革健全不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激發了億萬人民奮起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動力,激發了企業家精神的持久活力。 數以千計的基層組織和商業實體的創新和建立。
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是解決當前發展問題的關鍵舉措。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勞動力、土地和其他資源要素的成本一直在上公升,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中途、經濟全球化逆風,過去有效爭取人力、資源、投資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 當前,在外需萎縮、內需低迷的情況下,要適當加大巨集觀經濟政策力度,促進內需擴張,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改革開放解決內生動力和活力不足的問題。 要積極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加快實施一批支援民營企業市場准入、要素准入、公正執法、權益保護等措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壯大。 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章制度、管理、標準等制度開放,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要加快建設全國大統一市場,努力消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推進這些改革將繼續激發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回顧過去,我們依靠改革開放不斷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實現了從立、富、強的歷史性跨越。 展望未來,我們一定能夠依靠改革開放,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最大政治,畫出“最大的同心圓”,繼續激發億萬人民的雄偉力量,實現強國興國的偉大目標,創造新的歷史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