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主城區到涪陵區頤河街道石嶺村,距離只有120公里,但開車卻要兩個半小時,因為重慶山山多,一路繞來繞去,上上下下,到處都是青山,但人稀少,習慣了大都市的燈光, 感到被遺棄是不可避免的。
但李玉婷的心永遠和重慶的火鍋和天氣一樣,熱氣騰騰。 2016年10月,李玉婷從工作20多年的北京回到家鄉石嶺村,承包經營1200畝竹筍和竹園,開展林下養雞,發展迴圈經濟。
如今,李玉婷已經44歲了,她有數十名正式和非正式員工,但她每天早上7點準時起床,凡事都自己做,疲憊而充實。 “很多人都受不了這裡的寒冷,但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喧囂,我喜歡這裡的安靜,這讓我思考和做事都非常清晰。 她說。
“當我離開北京、上海和廣州時,我看到了乙個機會。在北京期間,李玉婷一直在研究電子資料庫。 因為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達,她也去過很多沿海城市,途經香港和台灣。 只是2010年之後,市場開始飽和,上公升和突破的空間有限。 有人為“逃離京滬廣”的差距和35歲的職場焦慮而煩惱,但那些假裝在家鄉的人看到了創業的機會。 在從山到海的旅程中,李玉婷看到發達地區的鄉村旅遊非常發達,而家鄉卻一片空白。 但空白也蘊含著無限可能,李玉婷注意到,家鄉有一大片閒置的竹林,可以切入竹筍食材的工作和生產領域,而且竹林下有很多微生物、昆蟲和泉水,這樣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當地養雞。 2016年,小區**招商引資,鄉鎮書記也在激勵外地人才回老家創業,李玉婷下定決心,要從大城市做大資料白領,成為山里的“農婦”。
雞不吃竹筍,但是它們可以幫助疏土施肥,我們可以採用輪作的方式,讓雞不斷換地方,讓雞長得好,大自然也可以對竹林進行消毒,這對生態非常有益。 李玉婷說。 當然,創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李玉婷也要交學費。 剛回去的時候,她帶著大家做新鮮的竹筍,供應給竹筍加工廠,卻發現**壓得很低,於是她琢磨著是不是還要自己做產品,於是她想到了做乾筍,不需要新增任何防腐劑和硫磺, 而且質量很好。原來的幹竹筍是用柴火燻製的,但有些消費者不喜歡,於是李玉婷改變了製作方式,改成了電烤,這才開啟了銷售。 市場開盤後,李玉婷在2021年接手周邊數千畝土地,開始規模化生產,建竹筍生產線,琢磨等待深加工生產線落地,全面登上抖音等短**平台的銷售。 從產品到品牌管理,從初級農產品到深加工生產線,一步步進入更大的市場。
“山上的東西很好,但必須賣掉”。初次回到家鄉時,李玉婷以小鎮為中心,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網際網絡+電商運營”的模式,不僅銷售自己公司生產的產品,還利用自己在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積累的資源,幫助村民銷售商品。 比如山上有天然葛根粉,養生價值很高,但村民以前只賣紅薯粉幾斤,現在購買價格已經達到30斤一斤。 李玉婷也在努力通過各種方式為鄉鎮增加就業機會,帶動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增加收入。 剛回老家時,李玉婷就免費給村里的殘疾人老人分發雞苗,養完後買回來,通過電商平台賣,“我家裡養幾十隻雞就能賺到一兩千塊錢。 李玉婷說。
她還僱了當地村民在竹筍基地、養雞場、農舍工作,在家照顧老人的婦女,趕上一天竹筍多的時候,可以掙300多元, “剛開始,這裡的勞動力比較便宜,女工一天50元, 強力勞動者每天80元,現在我們把**放了起來,女工每天100元,強力勞動者每天可以達到150元。 李玉婷高興地說。 在自己的生意不斷壯大的同時,李玉婷也成為了村民中致富的領頭羊。 通過持股貧困戶促進產業發展,她先後為兩個貧困村的60戶、144人提供年度定額分紅,幫助他們脫貧,以“分紅+勞動收入”的產業扶貧模式讓當地百姓受益。 這不僅加強了當地兩個村莊的集體經濟,還解決了附近就業農村婦女較多的問題。 2019年6月,李玉婷公司被涪陵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扶貧辦聯合授予,成為“就業扶貧工作坊”; 2020年5月,李玉婷所在的慈竹溝生態園被重慶市婦聯授予“婦女產業扶貧基地”,她還被授予“重慶市婦女功勳模範”稱號。
編輯:涪陵區婦聯。
過往亮點
女裝女裝展丨劉超麗:從工廠工人到優秀女企業家
女裝女裝展丨李娟:做食物就是做實料,安全放心。